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秀莎网 |
鬼鸟,欧洲人通称它们为“夜的噪杂者”(Nightjar)。它们是候鸟,冬天从中国北方飞向南方,春末又从马来亚和新几内亚一带飞回北方。在四月中旬路过香港,往往要停下来休息几天,所以,在初夏正是最容易见到这种怪鸟的季节。它们之中有些到了香港就住下来不走,在这里产卵孵雏,要到十月中旬才南下去避寒。 鬼鸟全身灰黑色,背上有不整齐的黄黑色斑纹,看来像是树皮。它的嘴小而钩,像是鹰嘴,但是张开来却极大,颔下生着一丛像张飞胡须一样的硬毛,翅膀很长,飞起来迅速无声,能在飞行中捕食小昆虫。所以既像燕子,又像猫头鹰。 这种鸟被称为鬼鸟,不仅因为他们白昼不出来,一到黄昏入夜才出来活动。更因为它们的脚短而退化,几乎不会走路,只会跳跃。一般的鸟类,总是用双脚抓住树枝横站着。鬼鸟却像啄木鸟那样,只懂得直栖在树枝上,并且一定要拣较粗的斜度很小的树枝,以便将整个身体贴在树枝上去伏着。它们歇在地上也是如此,动不动就像本地人所说的“陌低”了。 鬼鸟的叫声很单调,只会“轧轧”的叫,一连要叫几十声不停,这就是“夜的噪杂者”这一名称的由来。 鬼鸟结巢不在树上而在地下,它们最喜欢在小松树林内的草地上做窠。因此在青山和大埔道夜间行车,时常有机会可以见到它们。因为这两条公路的两旁很多松林,是它们最喜欢出没的地方。鬼鸟有一个坏习惯,黑夜在路中心,看见车辆来了并不立刻飞走,往往给汽车的车头灯炫得眼花,来不及起飞,就这样给汽车辗死了。在大批鬼鸟过境北上的初夏,这种情形更容易发生。它们的眼睛很大,映着灯光像猫眼一样的闪出黄绿的亮光,这也是使它们获得这个怪名称的原因之一。 北方人称鬼鸟为贴树皮,就因为它们喜欢全身伏在树枝上的那个特性。古人则称它们为蚊母鸟和吐蚊鸟,说它们出现的地方往往多蚊虫,有些书上甚至说它能吐蚊(《尔雅》:鷏,一名蚊母,相传此鸟能吐蚊,其声如人呕吐,每吐辄出蚊一二升。又见《唐史补》及《齐东野语》)。其实那情形恰恰相反,鬼鸟在夏夜专向池沼草莽多蚊地方飞翔,正因为那里的蚊虫多,它可以吃一个饱。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秀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