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俄罗斯文化之路》■

上一页 下一页

三、文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各种文学倾向和流派中,批判现实主义仍居于主流地位。除了继续活跃在文坛上的列夫.托尔斯泰外,又涌现出了一批享有声誉的新人新作。民粹派作家科罗连科(1853—1921)曾直接参加革命活动,并因此而被流放西伯利亚5 年。他的作品都以俄国人民的生活和民粹派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为题材,如中短篇小说《马卡尔的梦》、《盲人音乐家》、《嬉闹的河》、《哑口无言》等。它们都充满着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库普林(1870—1938)是这个时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士官学校毕业后不久就放弃军旅生活,先后当过记者、演员和杂技场工作人员,也体验过猎人和渔夫的生活。他的早期作品——中篇小说《摩洛》——真实地表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奴役。190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决斗》描写了戍边部队的生活,由于当时日俄战争正在进行,这部作品起了加强人民反战情绪的作用。库普林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特别是一些独特的小天地,如一座工厂、一家旅店、一个妓院、一个小酒馆等等。他的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火坑》以俄国南方一个港口城市的烟花巷为题材,刻画了妓女的日常生活、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马明一西比利亚克(1852—1912)的长篇小说《普里瓦洛夫的百万家私》、《矿巢》、《黄金》等,真实地描绘了19 世纪后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生活习俗。维列萨耶夫(1867—1945)的反映世纪之交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中篇小说《无路可走》、《医生笔记》,也受到评论界的注意。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契诃夫(1860—1904)。

  80年代,契诃夫以安托沙、切洪特等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小品、幽默作品、其中不少颇有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的味道,如短篇小说《在异乡》、《胖子与瘦子》、《普里希别耶夫中士》、《变色龙》等,以鲜明的细节刻画反映了俄国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契诃夫拓展了自己的创作路子。1886 年的短篇《在途中》描写了一个“有新外表的旧式罗亭”,着重表现进步知识分子在反动年代的彷徨。稍后完成的剧本《伊凡诺夫》试图为俄罗斯文学中关于多余的人的形象作一个总结。中篇小说《草原》则以俄罗斯迷人的大自然为背景,表现了灰色的日常生活。

  此时契诃夫已是一个相当独立和成熟的艺术家。他从俄罗斯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同时又顽强地探索自己的风格。他明确表示,他不受各种流行的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左右,而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灵感、爱情和免于暴力与虚伪的自由。他就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创作的。为此,列夫·托尔斯泰在80 年代末就把他称为“深思熟虑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凯尔迪什认为,在他的创作中,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似乎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在此之前决定着思想和文学发展的一些社会意识形态的不足之处。

  1890年下半年,契诃夫对俄国著名的苦役和流放地库页岛作了3个月的考察,准备报道那里的监狱情况。对俄国生活最黑暗角落的深入了解使他对专制主义政治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库页岛是不平等、暴力和奴役的象征,它在令人窒息的俄国生活中处处可见。契诃夫的作品中开始出现更鲜明的暴露主题。1891—1892年,俄国发生大饥荒。契诃夫和托尔斯泰、科罗连科等进步作家一起积极参加丁赈济灾民的工作,并揭露了政府的卑劣行径。短篇小说《妻子》反映了救灾这一题材。作品中的男主角阿索林利用赈济灾民工作为自己谋取“威望”和“道德”声誉,但他自己什么也不做,还竭力阻止和于预妻子和其他人所做的实际的救灾工作。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沙皇政府险恶特征的化身。发表于1892年的《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所作的最完整的不妥协的描述。精神病院的大夫拉金认为人能够在自我完善中得到拯救,他热心地宣传勿以暴力抗恶的说教,并为此同病人格罗莫夫争辩。格罗莫夫经常讲一些“很难写到纸上的”疯话,他讲到人的卑鄙,讲到蹂躏真理的暴力,讲到将来终有一天会在地球上出现的灿烂的生活,讲到时刻使他想起强暴者的冷酷和残忍的铁窗。但拉金看不到他的医院就是一座监狱这个事实,只是到了他被一帮官吏和兽医确定为精神病患者而被关进第六病室时,他才突然理解了他从未懂得过的精神病人的生活。90 年代末发表的两个短篇《套中人》和《醋栗》所表现的主题十分接近。《套中人》中的别列科夫就像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笔下那聪明的狗鱼,不仅力图把自己的身体、思想都藏到套子里去,而且力图把周围的一切都做上套子,直至他的雨鞋和雨伞。作者塑造了一个由黑暗、反动的时代造成的可怜而又可怕的侏儒,在他的躯壳中深藏着一个被扭曲的灵魂。《醋栗》描写的是私有者自我束缚的套子——他们的财产。尼古拉·伊凡内奇曾经对平谈无奇的官吏生活表示厌倦,也不愿像兄弟那样把自己关在私人小庄园里过一辈子。但他最终仍然摆脱不了为产业而操心,把自己束缚在呆板、狭隘、贫乏的生活公式中的结局。

  90 年代,资本主义在俄国迅猛发展,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随之而来的灾难和罪恶。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不可能不关注和表现这一题材。在189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农民》中,他无情而又真实地描写了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1900年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在峡谷里》一方面揭露了笼罩在富农、商人和高利贷者齐布金家中的露骨的、可怕的“黑暗势力”,另一方面反映了善良、纯朴而又默默无闻的人们的悲惨命运。在90 年代后期和20 世纪初期,契诃夫的创作重点转向戏剧,这种体裁使他更便于表现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塑造典型形象。1896年完成并随即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的《海鸥》是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第一次巨大成功。接着,他又相继发表了《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剧本。契诃夫的剧作在构思、人物、语言和性格表现方面都十分鲜明和生动,并突破了传统的戏剧形式,例如.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全剧由一连串对事情的感受和一些插曲构成,对白往往是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话。这些曾被人们认为是他剧作中缺点的东西在《海鸥》获得成功后被承认是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贡献。

  契诃夫对普通人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同时又擅长于细腻的心理分析,善于以幽默、超然的风格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剧作色彩丰富多变,以至于人们难以断定它们是悲剧还是喜剧。对他的剧作常常有不同的理解,一些人认为其基调是悲观主义的,是对生活的辛酸的嘲笑;另一些人则认为作家通过剧中人某些富有朝气的预言表达了作家的乐观主义。

  契诃夫最后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剧作《樱桃园》也引起了人们同样的深深的思考。《樱桃园》的主题是贵族及其文化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破落贵族加耶夫家的庄园——樱桃园未能保住,他们家过去的农奴、现在的商人洛帕欣买下了这块领地。契诃夫在剧本中让樱桃园旧主人“悲伤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结局,在进行讽刺的同时也表现出同情。他以审慎的态度塑造了洛帕欣这类人物:他让洛帕欣具有他所敬重的萨瓦·莫罗佐夫的某些品质,但并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甚至对于剧中向往新生活的大学生特罗菲莫夫,作者虽然表现出好感,但也没有过于乐观的幻想。契诃夫在《樱桃园》中思考得很多、很深,但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他把结论留给读者和观众去做了。20世纪初,契诃夫注意到了俄国生活中正在酝酿剧变。他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未婚妻》塑造丁一个为崇高理想而同自己的生活环境决裂的姑娘娜佳。对娜佳离开县城时感觉的描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她的面前展开了一种巨大的、宽广的未来,这在以前她是很少知道的。”契诃夫相信,人民将把握自己的未来,新的俄国将在巨大的苦难中诞生。但他没有能看到人民力量爆发的那天: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夜,1904年7 月1 日,他走完了44 年的生命旅程。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卓越的俄罗斯语言修养、简练和纯熟的写作技巧以及对生活的深入探索和真实感受。在契诃夫逝世前不久,一位朋友给他来信,由衷地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和赞赏。信中特别提到了契诃夫具有对于一个天才来说最重要的品质:“您直视生活,全神贯注而不是浮光掠影。您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生活,既不去听别人如何议论它,也不只看那些内心希望看到的东西。这在艺术中是最难做到的,在作家中也是少见的。”这也正是契诃夫的创作的主要特色。

  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

  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一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已经存在着对资本主义俄国的深刻揭露和对工人生活的描绘。但反映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追求、表现人民群众革命情绪的文学,是从高尔基开始的。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身低微,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青年时曾两次飘泊漫游俄罗斯各地,对俄国人民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在步入文坛并确立自己文学地位的过程中,他曾得到科罗连科、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名作家的帮助和支持。在高尔基的早期创作中,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占有重要位置,如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长诗《少女与死神》、寓言式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之歌》等。同时,他也发表了不少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状况、抨击“被资本家统治和支配”的社会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1895年发表在科罗连科主持的《俄国财富》上的《切尔卡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困境以及这个社会对他们的腐蚀,作者在表现刚进城的农民加夫里拉身上那种野兽般的贪欲时,也刻画了流浪汉切尔卡什的叛逆精神和不甘沉沦的品质。这篇现实主义杰作为高尔基赢得了声誉。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不同的是,高尔基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暴露和批判,还着力表现生活中的新生力量,颂扬和呼唤对官方社会和传统道德的反抗。

  1899年,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出版,意味着高尔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作者以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现实为背景,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资本家形象。福玛·高尔杰耶夫置身于资产阶级之列,但对这个阶级贪婪和残酷的本性却无法忍受,并最终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和警告。福玛叛逆的结果是被关进了疯人院。在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但他的预言却也是要应验的。小说的主角之一对工人说:“未来是你们的……未来将属于真正的劳动者……伟大的工作摆在你们面前!这就是你们必须创造新的文化。”在这部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中,高尔基还努力探索了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

  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高尔基在1902 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尼古拉二世闻讯后大为震惊,下令取消这项决定。此举引起进步社会普遍的抗议,科罗连科和契诃夫因此而公开宣布放弃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重点一度转向戏剧剧本。1902年,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了高尔基的剧作《小市民》。这个剧本的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和守旧、自私的小市民这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剧中的火车司机尼尔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他具有坚定地反对压迫的性格,决心“改变生活的时间表”,推翻这个世界,让全体劳动者享受幸福。尼尔同以别谢缅诺夫为代表的小市民观念进行了斗争,既反对老一辈小市民的庸碌保守,也反对新一代小市民的推崇教养和自由主义。由于剧本具有明显的唤醒群众、激励斗志的意义,莫斯科艺术剧院总排练这个戏的那天,沙皇政府如临大敌,在剧院内外密布警察、宪兵,进行监视和巡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回忆说,当时好像不是总排练,而是总攻击。

  在高尔基的剧作中,最著名的是完成了1902 年的《底层》。剧情在一个充作旅店的阴暗的地下室里展开。通过对沦落于此的失业工人、落魄贵族、小偷、妓女、流浪汉等等的命运的描述,作者暴露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住在这里的人们都陷于绝望之中,但许多人还保留着一些可贵的品质,如热爱劳动、正直敦厚、追求诚实的生活、渴望真正的爱情,等等。然而,在那个环境里,这些品质成为讥笑挖苦的对象,被蹂躏、被污辱。高尔基用“赤裸裸的语言”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的个性和典型性。他还抨击了社会上流行的安慰哲学和“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呼吁人们积极干预生活,建立起与人的尊严相称的人道和正义的制度。作者曾特别指出,从剧中人沙金谈论人的崇高使用的那几段台词中,可以听出起义的信号。《底层》一剧很快风靡全国,受到广泛欢迎,并且超越国界,在欧美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已是民主主义文艺界的思想领袖。当时,他参与主持的知识出版社出了许多反映民主主义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起了为革命铺路的作用。1905 年1 月9 日事件后,高尔基因揭露和控诉专制政府的血腥屠杀而遭逮捕,在狱中,他创作了呼吁知识分子转向革命的剧本《太阳的孩子们》。出狱后又写了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剧本《野蛮人》。

  1906年初,高尔基受布尔什维克委托到美国去宣传俄国革命、争取民主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在美国期间,他除了发表一系列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文章外,还创作了剧本《仇敌》和长篇小说《母亲》。《仇敌》在俄国文学中第一次直接描写了俄国工人阶级在革命组织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而在俄国被禁止演出。《母亲》以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三个时期——无产阶级时期—一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俄国优秀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历史性活动。作者塑造的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革命运动组织者巴威尔,是无产阶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完整的工人革命家形象。而通过对母亲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女性到一个具有高度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的描写,艺术地概括了20 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政治觉醒和精神发展的过程。这部作品在美国杂志上连载之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成为欧洲无产阶级“家喻户晓的书”。由于《母亲》的革命内容,它在作者的祖国只发表了第一部即被查禁。

  1906 年到1913 年,高尔基侨居意大利的卡普里岛。在此期间,他写了著名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包括20 篇故事的《意大利童话》和一些中篇小说。1913年末乘沙皇政府大赦的机会回到俄国后,从事进步文化的组织工作,如主编《编年史》杂志,创办大型刊物《纪事》、编辑出版《无产阶级作家诗集》,主持《真理报》的文艺栏。他同时仍然继续自己的创作活动,1916 年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在人间》。

  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的文学活动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传统,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对生活的敏锐感觉、塑造人物性格的卓越才能以及对俄国社会“底层”的广博知识,这些都是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重要因素。高尔基的作品奠定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基础,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他对革命前开始文学活动的一批无产阶级作家如绥拉菲莫维奇、杰米扬·别德内伊等人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象征派和未来派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象征派文学的影响遍及世界,俄国也未能例外。象征派源于19 世纪80 年代的法国。1886 年9月,莫瑞亚斯、魏尔兰等作家在《费加罗报》上发表宣言,主张以象征的方法来表现生活潜在的奥秘。象征派作家的艺术观点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感觉相应理论为基础,同时受到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诗歌、瓦格纳的综合艺术思想、叔本华“世界即我”的观念和哈特曼关于绝对无意识的精神因素是万物基础的理论的影响。在写作技巧上,他们抛弃了描述性的形象,用含蓄的暗示和扑朔迷离的形象来表现“自在之物”和感性认识范围之外的思想,力图揭示“潜在的现实”、“世界的理想本质”和“永恒的美”,赋予作品更多的启示和感受。象征派是反对现实主义的一个艺术流派,其作品具有神秘主义、颓废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情调。

  俄国象征派的先驱是弗·谢·索洛维约夫(1853—1900)。1891 年,他出版了一本诗集,其中显示出一种对现实的神秘主义观点。他的象征主义创作手法对勃留索夫、勃洛克、别雷等年轻一代俄国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1894—1895 年,诗人勃留索夫(1873—1924)的两卷《俄国象征派》出版,这是俄国象征派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勃留索夫的这部著作中既有他自己创作的诗,也有他翻译的魏尔兰、莫瑞亚斯、兰波等人的诗。它扩大了象征派的影响,也使勃留索夫成为俄国象征派公认的领袖。勃留索夫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早期的象征主义诗歌都脱离现实生活,迷恋幻想中的异国情调,有些还富于色情。20世纪初,他的诗的结构和题材开始发生变化,他的最主要的作品都出于这个时期,如《第三班值勤》(1900 年)、《石匠》(1902 年)、《匕首》(1903年)、《致全世界>>(1903 年)、《花环》(1905 年)等。勃留索夫的创作多以城市生活为背景,是俄国最早描写资本主义城市的诗人之一。他从城市生活现象中发现了深刻的矛盾,认为城市既体现了人类强大的创造力,又像“凶猛的无翼之龙”。他憎恶社会的不平等,在政治上倾向于无政府主义。1904—1905 年间完成的长诗《未来的匈奴》表达了对革命的欢迎,但只是强调了革命的破坏力量。在另一首诗中他写道:“我们可以在一起破坏,但是不能在一起建设。”勃留索夫在十月革命前创作的诗歌、散文以及文学评论中,都有十分明显的颓废倾向。他的另一项重要文学活动是在1904 年到1909 年间主持编辑了俄国象征派的代表性刊物《天平》,使象征派作家有了一个中心和自己的阵地。

  1904 年,年轻的诗人勃洛克(1880—1921)发表了他的第—部诗集——《美女诗草》。在这部充满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作品中,诗人把神的智慧人格化为女性的“世界之灵”。勃洛克出身于知识分子之家,自幼受到艺术气氛的熏陶。他对普希金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十分推崇,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发展了他们的观念。勃洛克认为,音响是至高无上的,他创造性地运用韵律,使自己的诗具有琅琅悦耳的特征。1906 年,诗人曾表示放弃象征主义,他的作品中面向社会生活的倾向加强了,如反映城市生活的诗集《城市》、表现资产阶级社会的诗集《恐怖世界》、描写这一时代人的悲剧的剧本《玫瑰花与十字架》等。但作为一个富有才华和创造精神的诗人,勃洛克仍然不断地探索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他后来在1918年发表的著名诗篇《十二个》是一首卓越的印象主义长诗。通过富有特色的音调,韵律和语言,勃洛克按自己的感受理解革命,并表达了对未来的含义模糊的期待和呼唤。长诗曾引起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和评论,有人称它是“谜一般的诗歌”。勃洛克别具—格的诗歌使他成为最有魅力的俄罗斯诗人之一。

  安德烈·别雷(1880—1934),原名鲍·尼·布加耶夫,也是俄国象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由于受索洛维约夫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兴趣从现实转向纯理论思维,并尝试以象征主义风格进行创作。1901年,他完成了散文诗《北方交响乐》。这是一部试图把散文、涛歌、音乐以至绘画结合起来的作品。这种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作者又连续写了3 部。在传统的诗歌方面,别雷也在探索新的表现方法。他在诗中重复地运用不规则的韵律,发起了俄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改革。从1904年到1909年发表的几部诗集——《蓝天中的金子》、《灰烬》、《瓮》——都表现了作者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别雷也写了一些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作于1913—1914 年间的长篇《彼得堡》。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沙皇俄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象征主义的描绘和嘲讽。

  其他比较有名的象征派作家和作品还有:明斯基,他除了创作象征主义的诗歌外,还写过《扪心自问》、《未来的宗教》等阐述象征主义艺术观点的文章;巴里蒙特,他的主要作品是诗集《着火的房子》、《我们将像太阳一样》。大约是在1910 年,俄国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流派——未来派。这股主张建立未来艺术、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倡都市美学的风,也是从西欧刮来的。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的《费加罗报》发表的一篇阐述新的美学观点的文章中首创了未来主义(Futurism)这个词。1912 年,两个年轻的俄国未来主义诗人——维·赫列勃尼科夫和弗·马雅科夫斯基——发表了题为《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的文章,反对艺术中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但也否定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这篇文章是俄国未来派的宣言,而其作者则成为这一文学运动的核心人物。

  赫列勃尼科夫(1885—1922),在大学时攻读数学和语言学,但已产生了改革俄罗斯诗歌语言的想法。他是一个斯拉夫文化优越论者,热爱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语言。在成为俄国未来派创始人之后,他仍不断进行语言实验,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一种所谓“超逻辑语言”,创造出使用词汇的新方法,开辟了“词汇的新天地”。这使得他的诗具有一些与其他未来派诗人的作品不同的特点:诗歌语言富有新意、鲜明生动,并因此而带有形式上的神秘感,难以为人普遍接受。在晚期作品中,他力图创造未来自由人类的“新的童话”和语言。他的诗歌和创作手法即便在他去世之后仍对苏联诗歌产生重大影响。在同赫列勃尼科夫一起发表俄国未来派宣言时,马雅科夫斯基(1893—1930)才19 岁。他是从1909 年开始写诗的,那时他作为一个社会民主工党的党员被关在沙皇政府的监狱里。出狱后,他进入莫斯科艺术学院学习,很快成为正在形成中的俄国未来派的主要人物。马雅科夫斯基在诗歌创作技巧和诗歌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为了便于在群众中朗诵,他的诗多采用民间语言,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又别具风韵,不同凡响。1915 年和1916 年先后发表的长诗《穿裤子的云》和《竖笛》,其内容都是有关单恋悲剧的,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在1915年前后,一个与未来派有密切联系的文学批评流派也开始形成,这就是俄国形式主义。彼得堡和莫斯科分别出现了两个文学语言研究组织,它们都推崇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的关于语言结构的观点,采取同未来派相似的立场,反对象征主义,强调作品的文字、形式和写作技巧而不重视内容。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是由什克洛夫斯基(1893 一?)发起组织的。什克洛夫斯基曾以接近未来派的风格发表了诗集《铅色的命运》和理论著作《词的恢复》。他的形式主义观点集中反映在1917年所作的《艺术就是手法》中。形式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波利瓦诺夫、特里亚诺夫、艾兴鲍姆、雅各布森、雅库宾斯基等。形式主义在20 年代前的俄国文学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后来在西方也颇有影响。

目录页

首页

www.xiusha.com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