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俄罗斯文化1000年》■

上一页 下一页

7.战时文化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整个国内生活都服从战争,适应战争的条件。文化工作成为反对法西斯的重要战线。

  战时教育: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严重地破坏了苏联的教育。8~10 年级的学生减少一半以上。高等学校从817 所减到460 所。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极力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保证大多数儿童和青年继续学习。许多学校从靠近前线的地区迁到东部。仅乌兹别克就安置了撤退的学生4 万。为孤儿或撤退的儿童设立了保育院。为忙于生产的工人孩子办了延长在校学习时间的班级。为克服校舍不足的困难,在简陋的房子内实行多部制教学。在维持前线巨额支出的情况下,国家和集体仍然建造了一批校舍。1941~1945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学校达8412所,共有座位1177000个。

  战争期间,青年学生一部分上前线去了,一部分在后方参加农业生产或进入军工企业。为使青年能取得教育而又不脱离生产,开办了工人夜校,农村夜校,函授学校。工厂艺徒学校和技工学校在卫国战争期间培养了熟练工人225万。1944 年,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改进教学质量的决议”,要求恢复战前的教学水平,并向前推进一步。1945年,在苏联第一次实行了小学和七年制学校的毕业考试和中学毕业证书考试。为优秀的中学毕业生设立了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

  战争之初,高等学校课程一度压缩,学习期限缩短。1942 年5月5日,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1942年招生计划和巩固高等学校的措施的决议”,简化了高等学校招生手续,恢复了战前的教学计划,改善了学生和教师的粮食供应,给有困难的学生和因伤病退役的学生发了助学金,还免除了一些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学生以及所有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的兵役义务。随着德军占领区的解放,高等学校恢复起来了,1944~1945年,达到730所。1942~1944年,大学生从107500人增加到264700 人。战争年代,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培养专业人才842000名,直接满足了战争的需要,也为以后经济、文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战时科学:希特勒进攻苏联的第二天,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就召开紧急的扩大会议,决定立即投入全民的国防事业,并为此目的改变整个研究工作的进程。会议宣布:(1)科学院各分院和研究机构立即重新审查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把所有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和精力集中于完成巩固国防的任务;(2)保证国防课题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手段;(3)完成能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工作。

  为适应战争环境,科学院的研究机构迅速转移到东部。同时,建立了一批新的研究机构。制定了与国防有关或对生产、军队有利的研究计划。1941 年9月建立了由科学院院长科马罗夫领导的动员乌拉尔自然资源委员会。参加这个委员会的有来自60 个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800 多名。他们在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开展工作。在伏尔加河沿岸、卡马河沿岸、卡拉干达一带,也有类似的委员会在工作。结果,查明了新的铁矿石产地,以及铝土、铜、铅、镍、铬、钨、钼、锌、锡、瓦斯、石油等丰富的矿物资源,在萨拉托夫附近发现了天然气。

  苏联科学家在研制新式大炮、火箭炮弹方面,在改进坦克和穿甲弹方面,在改进飞机、无线电和军事光学仪器方面,在研究医治伤员的药品和方法方面,在发展军工企业和交通方面,在提高农业产量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苏联的军事装备明显改善。多种自动武器投入生产。1942年5月,喷气式飞机试验成功。空中出现了快速的飞机群。新式坦克队给敌人以重大打击。各种大炮在历次战役中显神威。多管火箭炮“卡秋莎”可在6300公尺内进行大面积射击,使希特勒分子丧胆。物理学家成功地研究出防御海上电磁水雷的新方法,新式高精度的光学仪器:测远器、光学测远装置、潜望镜、瞄准器。化学家提炼了工业和飞机所需的汽油和前线所需的炸药。医学家发明了创伤治疗的新方法,使约75%的伤员重返战场。制药师及微生物学者研究出治疗链锁状球菌的药。社会科学家为战胜敌人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历史学家真实地阐述了俄罗斯人民和苏联其他民族的英雄史迹,激发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心。哲学家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反动本质,痛斥希特勒征服世界的武器——种族主义理论的腐朽。

  战时文学:苏联文学家积极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战斗。1 干多名作家奔赴前线,或做政治工作,或任军报编辑、随军记者,作出巨大的奉献,200 名作家壮烈牺牲。阿·托尔斯泰、爱伦堡、肖洛霍夫、列昂诺夫、西蒙诺夫、吉洪诺夫、瓦西列夫斯卡娅等作家的政论文章,愤怒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胜利的信心。

  在紧张的战争年代,苏联作家写出一些反映苏联人民的英雄主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的优秀作品。1942 年夏天,当敌人正扑向斯大林格勒时,肖洛霍夫发表了短篇小说《憎恨的科学》。他在这部作品中,对法西斯的罪行作了真实的揭露,起了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作用。接着,瓦西列夫斯卡娅的《虹》(1942 年)和戈尔巴托夫的《不屈的人们》(1943 年)这两部小说描写了德军占领区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在《不屈的人们》中,展现了一系列爱国者的光辉形象。他们有共产党员、苏维埃机关和共青团的工作人员、工人、集体农庄庄员、知识分子,虽然年龄不同、经历和性格各异,但胸怀坦荡,对祖国、对党、对共产主义具有同样忠诚的感情。

  1943~1944年,康·米·西蒙诺夫(1915—1979年)完成了中篇小说《日日夜夜》。作者通过一个街区一个营的战斗活动,反映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艰苦情况和苏联人民的英勇顽强斗争精神。小说的主人公沙布洛夫则是千万苏维埃人意志的化身:希特勒夸口明天占领斯大林格勒,沙布洛夫和他的战友们明天却不肯交出斯大林格勒;第二天希特勒又夸口占领斯大林格勒,沙布洛夫又不肯交出斯大林格勒,就这样坚持了60 个白天和黑夜,直到苏军转入反攻。1945年,亚.亚·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开始按章节发表。这部小说描写了敌占区苏联共产党和共青团地下组织的活动,反映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热情,突出地表现了受革命教育的、新成长一代的苏维埃人的机智、勇敢、爱国主义精神,给人以无比的鼓舞。

  苏联诗人写了许多激昂慷慨,揭露法西斯暴行,抒发爱国感情,鼓舞人民复仇、战斗到底的作品,如苏尔科夫的《勇士之歌》、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杨卡·库巴拉的《胜利的时刻又重新等着我们》等等。这些在前线受到士兵们的极大欢迎。

  1941年秋,在敌人封锁列宁格勒的艰难日子里,哈萨克人民诗人、95 岁高龄的江布尔写了《列宁格勒人,我的孩子》。这首诗通过无线电播出,并张贴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房子的墙上,使列宁格勒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以写抒情长诗著名的诗人为数不少。别尔戈里茨的《二月日记》、《列宁格勒诗篇》描绘了列宁格勒人民同法西斯的英勇斗争。尼·谢·吉洪诺夫(1896—1979年)的《基洛夫和我们在—起》,更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基洛夫虽死犹生,不顾午夜的空袭、炮击,在列宁格勒巡哨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人民的强大力量和必胜的信心。女诗人马·阿里格尔的《卓娅》塑造子女英雄卓娅·柯斯莫捷米扬斯卡娅的形象,展现了她成长的道路。卓娅受过共青团、苏维埃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知道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能够经受战争的严峻考验。亚·特·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瓦西里·焦尔金》展出了前线生活的广阔图画,有战场、与敌人搏斗、进军、短暂的休息、医院等场面。主人公焦尔金接触的人物,上至将军、指挥员,下至普通士兵、集体农庄庄员。作者通过一个普通苏维埃人、苏军士兵焦尔金的命运的描写,反映了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俄罗斯人民同仇敌忾、殊死战斗的精神。瓦西里·焦尔金成了前线士兵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勇敢作战的光辉榜样。米·瓦·伊萨柯夫斯基的《卡秋莎》被谱成歌曲,传遍全国,成为俄罗斯爱国主义和爱情的象征,打击法西斯有力武器的爱称。

  战时艺术:以保卫祖国为题材的剧目在戏剧舞台中占主要地位。亚·叶·柯涅楚克(1905~1972年)的《前线》》(1942 年)描写了战争初期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一种是身居高位、不学无术、只知道拼命式的勇敢和冒险精神的老一代将领的思想。一种是不断学习科学、研究现代军事艺术、大胆使用新的作战方法的少壮派将领的思想。最后,新的、进步的事物终于战胜旧的、保守的事物。《前线》上演后,由于它正确地提出了当时战争中所面临的尖锐问题,引起了剧坛的轰动。康·米·西蒙诺夫的《俄罗斯人》(1942 年)写了一个小城市的居民和一小队被围困的红军团结一致、不畏强暴、同侵略者浴血战斗、为国捐躯的壮烈场面,揭露了侵略者丧尽天良的凶恶面目。它几乎在苏联所有剧场上演,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列·马·列昂诺夫的《侵略》(1942 年)是一部心理描写剧本。它表现了一个战前犯罪被判处徒刑的人,在亲属的影响下,尤其在目睹侵略者的滔天罪恶、国难当头的情况下,翻然醒悟,参加了游击队,最后为救出游击队长而牺牲。爱国主义的感召力跃然纸上。这部作品被称为文学创作的“卓越奇迹”。

  电影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纪录片和艺术片。卫国战争爆发后,有100多个新闻纪录片摄制组到达前线,冒着炮火摄取了极珍贵的实地材料,其中一部分用来制作新闻纪录片。在新闻纪录片中,最有名的为《斗争中的列宁格勒》、《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覆没》、《斯大林格勒》、《为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而战》、《柏林》等等。最好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虹》、《卓娅》、《侵略》、《两个战士》等等。

  作曲家创作了大批与战争密切联系、具有新的艺术气质的作品,如科姆帕涅茨的《为祖国而战》、亚历山大罗夫的《神圣的战争》(列别杰夫——库马奇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海港之夜》、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等等。这些歌曲,表达了苏联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神圣的战争》更是反映了苏联人民坚强不屈、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杰作。它由红军红旗歌舞团第一次在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向开往前线的士兵表演。优秀的音乐作品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的前奏曲《1941 年》、沙波林的大合唱《为俄罗斯土地而战的故事》、施托加连科的颂歌《我的乌克兰》等等。哈恰图良创作了交响乐两部和芭蕾舞剧《嘉雅涅》。普罗科菲耶夫写出了歌剧《战争与和平》(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

  随着卫国战争的进程,全国掀起了广泛的戏剧和音乐巡回演出。各大剧院和地方团体的演员纷纷组成演出队。他们的足迹遍及工矿企业、集体农庄、前线、医院。据统计,战争期间成立的演出队,莫斯科为700个,列宁格勒为508个,乌克兰为108个,格鲁吉亚为102个。仅在前线就有演出单位3700个,演出人员达4 万多,举办的戏剧演出和音乐会50万次。前后方总共演出135万次。这些演出,大大地激发了群众保卫祖国的热情。

  和国内战争时期的“罗斯塔之窗”一样,卫国战争时期的“塔斯之窗”的讽刺宣传画起了打击敌人的作用,尖锐地揭露了法西斯的反动本质,歌颂了前线士兵和后方劳动人民的英雄事迹。它在1941~1945 年共出版1500 期,受到群众的欢迎。伊·托伊德捷的《祖国母亲在召唤!》、莫尔的《你以什么支援前线?》、施马里诺夫的《复仇!》等等,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施马里诺夫的《我们决不忘记,我们决不饶恕!》、巴霍莫夫的《封锁与恢复时期的列宁格勒》、库克雷尼克塞的《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条约》等等,再现了卫国战争的史实。库克雷尼克塞的《卓娅》、博哥罗茨基的《光荣属于阵亡的英雄》等等,描绘了苏联人民坚韧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

  雕塑家创作了一批以前线和后方英雄人物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摩希娜的苏联指挥员肖像、马尼泽尔的《卓娅》、别拉绍娃的《不可征服的女人》等等。战时生活:法西斯所到之处,无论城市和乡村,都遭到焚毁和破坏。斯大林格勒成为一片瓦砾。明斯克变成了焦土。其他地方,由于战争,住房建筑都停止了。虽然不少人已经离城出走,城市住房问题仍然紧张。不少人家还住在共用一间厨房、一间浴室的公寓内。如果一对夫妇有一间十多平方米的住房,就算够幸运的了。

  民用服装实际上已停止制作,在国营商店内只可买到旧货。黑市有服装,但价格昂贵。所有的人,除了军服以外,几乎没有添新衣服、鞋袜。但没有衣不蔽体,也都有鞋穿。没有穿得特别阔,也没有穿得特别难堪。如果出现—个穿新衣服的,一定引人注目。但是,如果在庄重的场合,如在看戏、参加婚礼、逢年过节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破旧的衣服完全消失,而现出整洁、端庄、艳丽多彩的气象。原来,人们大都有一套好衣服,在必要的时候穿。在艰难的年代,为避免饥饿,苏联政府采取了食品定量分配的果断措施。定量分配有若干等。军人、某些党政领导人、高级干部、有特权的外国人、重要的技术人员和专门人才可以得到特别份额,并可到特设的商店买东西。其他居民按4 类分配食品:一、工人,包括兵工厂工人及其他体力劳动者;二、自由职业者、职员;三、家庭妇女、靠人供养的老人、在校儿童;四、6 岁以下小孩。一类可分得较多的面包、糖、肉、黄油、谷物和鱼。二类次之。三、四类,尤其家庭妇女、靠人供养的老人所得最少。6岁以下小孩可享受特殊供应,有牛奶,还有一顿热午餐。但在食品紧张的时候,糖、黄油、肉常常供应不上,不论按哪一类分配都一样。

  集体农庄庄员的食品不见得紧张。他们除了从集体农庄获得一份食品外,还可以在宅旁空地上种植蔬菜、杂粮,每户农民可以养母牛一头,小猪一、二只,羊一、二只,鸡10 一15 只。这些蔬菜、杂粮、牲畜、鸡,除了自用外,可以出售。战争期间,由于食品涨价,农民靠出售剩余产品增加不少收入。

目录页

首页

www.xiusha.com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