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一章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


  新世纪的世界是如此的令人心旷神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是一幅幅日新月异的画卷。高科技的发展正引起世界巨大的变革。今天,无论在美国、西欧、日本、东南亚,还是在中国,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新经济”——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模式已初见端倪。
  新经济似乎是一个魔方,它神奇般地创造着巨额的财富,也改变着世界的财富分配规则,使世界财富重新洗牌;新经济还在制造着新的经济英雄,甚至使“一夜暴富”成为现实。

  一、新经典源于美国,席卷全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政府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二、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

  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2.怎样识别新经济:新经济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形成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比较起来,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1)经济稳步、温和、适应地增长
  新经济到来以前,美国经济长期依照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所描述的模式和规律增长,即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此消彼涨互相替代。这曾长期困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新经济开始后,这一滞胀状态正逐步消失。以新经济的代表美国而言,从1991年初至今,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992一199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8%,1997年以来经济正以近6%的速度增长,这是10年来的最高水平,继续在前方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随着经济的增长,美国的失业率已降至公认的“充分就业”水平以下。自1992年以来,失业率逐年下降,
  1996年初降至5.8%,而目前已降至5%以下。据美国劳工部报告,1997年11月份失业率降至4.6%。这一水平已低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加剧的最低失业率5.5%一5.75%。1991年3月到1995年,以消费物价增长幅度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11.9%,年平均为2.98%,1996年初降为2.6%,1997年以来又降至2.2%。1997年第三季度,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仅为1.4%。利率水平小幅波动,相对稳定。1997年上半年,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4%。至此,美国彻底摆脱了滞胀状态,国家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繁荣景象。这种既无生产停滞,又无严重的通货膨胀一稳三低(经济稳步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利率)的经济现象一般被确认为是新经济的明显特征。
  (2)高科技与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朴实的真理在新经济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技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并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据美国政府专利局公布,到1999年12月,美国历史以来的发明专利已达600万个。其中第一个100万发明专利足足花了85年时间,而发明专利从500万增加到600万个,仅仅花了8年时间。近几年,发明专利增加最多的是电脑、通信和生物技术领域。1999年,获得了美国第600万个发明专利权的三康公司,3年前发明专利只有30项;但1999年已增加到426项。
  与此同时,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1990年美国公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时间需要35.5个月,至1995年只需23个月。1990年,一辆汽车从概念设计到投产需要6年时间,现在只需两年。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司多个产品中只有20%是新产品,到周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至三分之一。近几年,新产品的比例更高。
  技术进步使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在1998年10月的一次谈话中认为,当前,美国技术创新浪潮的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表现是充分的数据大大减少了生产每一单位产值所需的时间,同时推动了新产品的大量增加,新产品的生产又吸响了多余的劳动力,其结果是过去5年内提高了就业率,使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加快。1980一1990年,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幅为106%,1990一1998年提高到2%。近两年,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进一步加快,1998年第三季度,劳动生产率高达49%,为7年来增幅最大的一个季度。
  (3)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结构及服务业面临着彻底的改造
  美国电子协会与纳斯达克股票公司在1998年共同发表题为《电脑空间、国家: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报告。报告根据商务部发表的产业发展状况,将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系统统称为信息产业。随着通信系统向数字化过渡,这三个领域已结为一体。从1990年到1996年,美国信息产业产值上升到8660亿美元,增长57%,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已超过基建、食品和汽车制造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期内雇佣员1426万人,增加7.2%。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浪潮不仅使信息产业迅速地成长、壮大,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主要表现为: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传统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变化趋势,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成为推动当代世界产业结构朝着现代化、高级化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传统工业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和之后发展与成长起来的工业。这些工业部门包括:最早发展起来的纺织、冶金和采矿业,以及稍后发展起来的钢铁、煤炭、机械制造、化工、能源、汽车制造、造船、铁路运输等部门。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传统的技术革命相比具有更深刻的内容、更广泛的影响。当前,美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转折是:传统工业在衰退,但还具有很大规模;信息技术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尚未取代传统工业的地位。美国传统产业就是在这样形势下,进行着“脱胎换骨”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在:
  首先,就生产手段而言,是要达到机器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使机器辅助、延长或部分取代人的信息功能。
  其次,就改造生产手段的技术方式而言,是将物质生产过程视为获取、存贮、处理、传输、控制信息的流动过程,从而在人机、机机以及机器与劳动对象之间,以数字化作为共同的语言桥梁,建立起自动化系统。人作为控制中心,游离于直接劳动过程之外。
  最后,生产手段的根本性变化,促使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物质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这种组织形式必须适应信息流动,而不只是物体的置放、位移、人员的层层分工、工序工位的有效安排等管理要素的重新组合。管理部门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信息、知识和人才,而不是原料、设备和普通劳动力。
  (4)竞争日起全球化
  信息技术革命消除了信息瓶颈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以迅速跨越国界传递信息,使企业跨国经营的信息与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电子商务在对传统的交易方式进行彻底改造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交易成本。这使得企业跨国经济日趋普遍。全球范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与此相伴,公司兼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浪潮。管理成本的降低为公司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企业通过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两者的推动之下,新一轮兼并浪潮正席卷全球。如在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1988年企业并购资金达353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这个记录维持了6年,随着美国经济在1992年开始走出低谷,1993年美国企业再度掀起了兼并风潮,1994年企业并购资金在3419亿美元。接着1995年达5188亿美元,一举突破了历史记录。到1996年超级兼并愈演愈烈,并购10150起,大大超过了1993年的6307起,其中资金超过30亿美元的兼并,全年涉及兼并金额总计6588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一倍,并再次刷新了美国企业兼并记录。1997年前5个月,美国企业已宣布的并购金额达2920亿美元,超过了1996年上半年的水平。
  (5)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增长视为是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并认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基本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任何难以解释的经济增长原因都被贴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标签(即“索洛余值”),它包括:规模经济、效率改善及知识进展等项目。而“新经济论”则认为美国经济近年来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标准化及网络经济。在信息经济时代,投入具有“溢出效应”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比如互联网、传真机以及软件程序等IT产品,其价值会随着相关的其他投入和兼容设备的使用而上升,并且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因此,信息产业不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被视为“新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数字化地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数字经济”使得生产与价格形成机制同传统的工业经济截然不同,它使得传统经济增长模型(比如新古典增长模型、剑桥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消失了,“新经济论”认为,美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新经济论”支持者Koelyl(1997)指出:“回望硅谷的形成和微软的成长历程,我们没有发现一条线性增长轨迹。”3.新经济的动力之源:高科技的发展
  新经济的出现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它促进了信息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高科技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现代高科技从技术的结构看,高科技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区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科技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科技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科技是SCence一based技术。因此,高科技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还需要强调一点,新技术不一定是高科技,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与普通技术相比,高科技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高效益。高科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智力。高科技具有创造性、突破性,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
  ——高投入。要创造高科技必须有大量的投入,据估计一个典型的比特动态随机存贮芯片生产线购置成本是10亿美元。
  ——高竞争。高科技有很强的时效性,谁在时间上抢先一步,谁在质量上棋高一着,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高风险。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是开创性的工作,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高风险还在于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失败就意味着破产。
  ——高渗透性。从总体上来说,高科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因而,高科技往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
  ——高融合。高科技的高融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科技研究与科学研究融合为一体,相互促进;二是技术之间融合协调趋势加强,不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并突破原有界限而形成新的技术,或不同的技术之间相互集成而产生新的技术。例如,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相互缠绕在一起以致不能把它们分离开来,它们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信息技术基础并把我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国际公认的高科技一般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6个领域。
  高科技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其产业化,目前高科技产业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高科技产业化是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产业的过程。因此,高科技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是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上。高新科技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如光、电、声、磁物理性质的综合利用,全息图像处理等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工程产业,如微生物、酶、细胞、基因四大工程,如动植物、药物、疫苗、生物计算机等的研究和开发;
  —软件产业,如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等的建立,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如与新材料相结合,有效替换和重建的各种人工脏器及各种诊断仪器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超导体产业,如超导电机、超导输电、超导输能、超导电子器件、超导计算机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产业,研制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存储等装置;
  —空间产业,包括提供卫星发射载荷、太空旅行,空间商业服务,在地球外进行生产和实验外星球上采掘资源等的研制与利用;
  —海洋产业,包括南极的开发,海水的处理和利用,深海采矿,建立海底城市的研究与开发;
  —智能机械产业,它使我们在体力、智能方面得到彻底解放。
  以上9大产业又可以交叉渗透,形成综合性高科技产业。
  一般而言,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较之传统产业,其经济效益要高出很多。几乎所有国家高科技发展都可以证明,高科技产业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4.新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
  创新在新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新经济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类智力发展到今天,生产变为自然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则作为自然力相互作用的协调者,用智力控制自然。当物质创造力越来越大时,对精神创造力需求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新经济时代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人类物质生产能力高度发展之时,要求精神创造力与物质创造力平衡发展的客观表现。
  新经济体系内最重要的规律,首先是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不论是网络化、信息化,还是数字化、知识化,都和技术创新息息相关。
  适应性是新经济的第二大规律。它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的不断创新,以及生产率提速所带来的变革。在新经济领域,任何企业、任何规律如果缺乏灵活性,不尽最大的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就会面临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在新经济时代,也要求企业在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
  惟有创新,才能生存,这是新经济时代铁的定律。
  何为创新?
  许多人认为发明就是创新,也有人把创新与研究开发和科学发现视为同义语。创新到底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第一,创造新的产品;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新的市场;第四,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第五,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
  新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如下特征:
  (l)创新的不确定性
  任何创新都具有不确定性,创新的程度越高,不确定性就越大。创新的实现与扩散过程,也就是创新不确定性逐步消除的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有三种类型:
  ①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的市场不确定性,主要是不易把握市场需要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融入创新过程之中。这有可能是当出现根本性创新时,找不到市场方向。市场不确定性的来源,还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将潜在的需要融入创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以及未来产品如何变化以反映用户的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包括:当一种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时,是否能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用户是否接受,如何让用户尽快地接受,以及如何使创新向其它领域扩展等。当存在创新竞争者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指创新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这主要是指那些重大创新。相对说来,源于市场需要或生产需要的小的创新,其市场不确定性小得多。
  ②技术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主要是如何用技术语言来表达市场需要的特征,从产品原型到工程化与规模生产,每一步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新技术与现行技术系统之间的不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技术不确定性还包括设计是否优越、技术上能否超过已有产品中工艺、制造成本能否达到商业化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如何等。
  ③战略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主要是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和重点投资项目而言。它指一种技术创新出现使已有投资与技能过时的不确定性,即难以判断它对创新竞争基础和性质的影响程度,以及面临新技术潜在的重大变化时企业如何进行组织适应与投资决策。
  (2)创新的保护性与破坏性
  不同创新对企业的影响范围、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两个极端的情况是:破坏性的和保护性的。具有保护性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现有能力、技能的价值和可应用性。虽然所有的技术创新都会引起某种变化,但这些变化不一定非是破坏性的。
  在破坏性的一端,创新的效果完全相反。这类创新不是提高和加强企业现在的能力,而是使企业现在的技能和资产遭到毁坏和破坏。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会使企业现有的资源、技能和知识只能低劣地满足市场需要,或者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从而降低了现有能力的价值,在极端情况下,会使其完全过时。这类变化正是熊彼特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破坏”是新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它对竞争的影响是通过重铸竞争优势的实现基础而实现的。有的“创造性破坏”影响如此深远、广泛,以致它们常常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或者破坏一个现有的产业,如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及其对电真空管产业的破坏性作用。
  (3)创新的受批制性
  创新活动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斥、抵制。习惯于原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人们往往不欢迎任何改动和变革。
  除以上特征之处,偶然性与机遇性也常常是新经济时代中创新所表现的特点之一。
  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一个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作为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创新其实质内容包括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一,技术创新是新经济的内核。技术创新涉及的内容是与新产品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其它商业活动。技术创新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第二,管理创新是新经济的保障。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管理创新是具有如下特征: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关键在于新设计。
  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新经营思路如果是可行的,这便是管理方面的一种创新。但这种新经营思路并非针对一个企业而言是新的,而应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新的。
  ③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有序化的支撑体系。一个新的组织机构的诞生是一种创新,但如果不能有效运转则成为空想。
  ③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一个新的管理方式能提高生产效率,或使人际关系协调,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企业既定目标和责任。
  ④设计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综合性的管理范式,是指企业总体资源有效配置实施的范式,这么一个范式如果对所有企业的综合管理而言的是新的,则自然是一种创新。
  ⑤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资源整合行为的规范,既是企业行为的规范也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制度的变革会给企业行为带来变化,进而有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企业更上一层楼。因此,制度创新也是管理创新之一。
  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新经济时代一样呼唤创新,需要创新,刺激创新。把创新放在发展企业、发展经济的首位,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实质,最根本的创新。新经济从其内核看就是创新型经济,新世纪从其发展趋势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加快创新的新纪元。
  5.新经济成长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各国贸易、金融、服务等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化为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新经济也深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经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进入近代以来,经济活动不仅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国际化,仅仅是说跨国界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扩大,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新经济的全球化有质的不同,同国际化相比,它是一种更先进、更复杂的形式,它意味着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整合的运作。全球化是比国际化更新的现象,在范围越来越广的新经济活动中,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模式。今天的全球化是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加以概括的。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和运行规则,市场经济统一了世界,生产要素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因此,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并非一种新现象,而是自新经济出现以来,就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迅猛发展,并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贸易自由化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且标志着世界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税水平进一步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更严格的限制,长期游离在外的贸易活动如纺织品与农产品贸易,被纳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之中……。而且,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不只是世界贸易自由化在程度上的扩大,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去,仅仅作为谈判场所的关贸总协定,如今被一个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在统一的规则执行上具有法律职能的组织所替代,世界贸易从此进入了一个制度化时代,并且由此确定了一个更加自由化的目标。正如国际贸易关系曾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初形式一样,贸易自由化已明显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先导。
  (2)金融全球化
  当今世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流动,较少受到障碍。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间接投资也以异乎寻常的规模膨胀,跨国证券融资的制度障碍、货币障碍和政策障碍等越来越小。跨国银行迅速扩展,业务网络遍布全球,瞬息之间可以调动巨额资金;银行业务不但在适应国际化需要中日新月异,而且形成了统一的国际规则。其中,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了全球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共识。
  金融市场全球化,使一大批新兴国际金融市场崛起,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金融网络;国际融资工具不断翻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资本的国际流动消除了货币障碍。可以预见,在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贸易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商品劳务贸易的自由体系,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际大家庭的下一个目标。
  (3)生产经营的跨国化
  国际经济关系向紧密化方向发展的更深刻的表现之一就是生产经营的跨国化。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局限于最终产品的交换关系,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变为由跨国公司所组织的产品及其零部件直至工艺的分工关系。今天,跨国公司的生产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民族国家的市场障碍不断被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所冲破。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部署下,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生产选址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国家的差别正在日益淡化。随着世界大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分布越来越多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结果,而越来越少地继续作为本国产业政策的体现。
  以上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总趋势的三个组成部分。贸易从产品交换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金融从要素配置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而跨国经营则从生产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三者构成了整个生产过程,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现阶段发展的全面性。
  如果将新经济比作火的话,那么全球化就是风。风助火势,火借风成。新经济与全球化同步成长,共同发展。
  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对于新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1)全球化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各国间的关税壁垒大大削弱,商品跨国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以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统计,1994年世界商品贸易额达到40900亿美元,首次突破40000亿美元大关,创下近20年来的最新记录;服务贸易达到10800亿美元。
  1995年世界贸易额又比1994年增长80%,突破60000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为4875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2300亿美元。1997年世界贸易额又比1996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贸易额达到67000亿美元。
  而在新经济的发祥地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其中对外贸易的增长功不可没。据(美国统计摘要)显示,美国出口贸易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5367.84亿美元剧增至1997年创记录的9375.93亿美元,7年间共增长了174.67%。年平均增长率为8.3%,较1980一1994年间的平均速度7%高1.3个百分点。与历史同期的世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相比,略高于世界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7.4%,大大高于同期的21个工业化国家6.0%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
  (2)全球化导致竞争的加剧
  竞争与新经济的核心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全球化的竞争加剧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又引发全球范围的更为激烈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国家日益增多,尤其是西方大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经济主导权,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竞争优势,各国企业纷纷在战略致胜的制高点——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隔18个月就增长一倍,可以说是新经济时代如火如荼的技术创新的真实写照。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问世,使得这个世界日益丰富多彩,而隐藏在背后的,则是企业间竞争的日趋白热化。
  为了赢得竞争的优势,企业还从组织管理、企业规模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新兴的企业管理革命,企业形象设计浪潮,是新经济时代要求对企业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的必然反映。
  (3)竞争加剧成为席卷全球兼并浪潮的源动力
  1994年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迫使公司扩大规模,联合经营,以增加总体竞争实力,降低成本:美国政府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调整金融业和改革医疗保险体制方面的设想和行动,迫使有关企业作出战略性调整,同时在反托拉斯方面的态度比以往有所缓和;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等西方主要货币汇率的暴跌,极大地吸引了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公司投入企业兼并收购活动。
  在这些背景之下,新一轮兼并浪潮席卷全球。
  1998年,可被称之为全球企业兼并年。仅在美国,这一年的企业兼并就有2752起,交易金额高达2368亿美元。
  (4)全球化导致资金、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自由地游动,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当今,每天都有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巨额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寻找着市场和高额回报。同时,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也日益频繁。诚然,巨额的流动资本会有相当大的风险。东南亚金融危机即是明证。但随着全球经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这只“出笼猛虎”终得到降服,从而使新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对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化流动,总的说来,应持肯定态度,因为这毕竟向着理想的、效率更高的“完全市场竞争”迈进了一步。今后我们所要做的,是将这种自由流动纳入一种规范的框架中。
  全球化是新经济成长的条件,也是新经济作用的结果。
  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化在新世纪中必将掀起新的浪潮,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美国新经济评析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其出现都有其历史的必然。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美国经济迅速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又一体现。概而言之,促成美国“新经济”出现有以下主要原因。
  1.克林顿经济学的成功
  克林顿上台前后,正是美国经济发生滞胀的困难时期,虽然两位前任里根和布什已花大力气进行了调整,但收效并不明显,整个美国当时在经济上面对的是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问题: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联邦财政赤字增长失控,政府债台高筑;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企业竞争力削弱等。
  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抛出了其政策的基本取向,即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实行变革,振兴美国经济。这一振兴经济政策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增税和减少福利开支。这是迈出的削减联邦财政赤字、克服宏观经济失衡的第一步。克林顿政府果断提出了4年增税1860亿美元的设想,同时削减政府在医疗保健和国防等方面的支出,争取到1997年将联邦预算赤字减少一半。
  第二,公平负担主要是指在富人身上增税。里根政府信奉“利益逐层渗透”理论,主张保护大企业、大资本家利益。克林顿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增税的主要部分让富人承担。
  第三,重点扶待和政策倾斜,保持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克林顿执政后宣布,政府将在支持科学技术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对在长期内能提供高薪岗位的产业予以更有力的支持。为此克林顿政府增加了170亿美元的联邦支出来促进民间研究与开发,并指定副总统戈尔负责高技术领域的计划与推广工作。
  第四,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实行财政刺激,以保证经济不再滑坡。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共拿出300亿美元,用于对企业减免税收和扩大公共工程开支,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这些主张和实施的经济政策,表明了克林顿政府经济学的主旨;以维持充分就业、保持长期经济增长、削减财政赤字和减少国际收支逆差为政策目标,实行既要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又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的折衷主义路线。具体内容包括:在短期内采取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措施;从长期看则强调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重视社会贫富分化,主张大幅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以便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克林顿经济学一反前任里根经济学“政府应尽量减少对经济干预”的主张,重新强调政府应参与经济。克林顿经济学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经济思潮所作的“折衷”,这种折衷主要表现在: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局限于一般总量的需求或供给管理,而是强调结构性调节,把重点放在促进投资而不是消费上;其次,否定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政府失败论”,改变以往消极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加强以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建设,并实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政策;再次,立足于经济长远发展,把政府干预放在促进投资和削减财政赤字上;最后,主张增税,同时提倡公平竞争,强调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克林顿政府把削减巨额联邦财政赤字,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放在政策的首要位置,这就为美国经济近年来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全球格局的新交化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了有利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如下新的变化,美国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科技力量而在这些新变化中占据了相对有利的地位。
  (l)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结束了全球两极对抗的格局,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
  冷战的结束使美国从扩军备战的重负下解脱出来,从而得以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把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看做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美国为此制定了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将科技发展由军事向民用转移,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通过高科技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1993年,美国政府放弃了冷战时期制订和实施的“星球大战”计划,停止了超级超导对撞机等重大军事科研项目,把占联邦政府科技经费1石的700多个联邦实验室的半数工作转向提高经济竞争力上;与此同时美国还制订了一系列诸如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加快科技产业化的措施。所有这些措施无疑都增强了美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日益强调其对外经济利益,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在单边、双边和多边三个层次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客观上促进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了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维护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利益。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费开支开始削弱,从而为多年来困扰美国经济的联邦财政赤字问题减轻了压力。1993年8月,克林顿政府促使国会通过了5年削减财政赤字4860亿美元的计划,其中1994一1997年4个财政年度内削减军费支出760亿美元。军事支出和联邦财政赤字的减少使得美国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教育和新兴产业中去,进一步增强美国经济的发展潜力。
  (2)经济全球化、自由化进一步加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其表现在:以企业内部分工国际化为标志的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各国经济对外依赖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将各国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同国际金融市场相联系,全球金融市场通过先进的通信手段紧密地联成一个整体;经济的国际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进一步走向自由和开放,这种自由和开放使得全球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市场准入状况有所改善;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贸易领域的规范性与纪律性,加速了服务业、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等一系列新兴领域的自由化进程。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国内市场,按国际标准调整本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对外开放与改革一样成为各种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国家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并已开始取得成效。
  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雄厚实力为美国争夺全球市场奠定了基础。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全球最大500家公司在1996年的资产总额达33.3万亿美元,雇员人数共计3551石万人,年营业收入11.4万亿美元,利润4044亿美元。在1996年全球最大500家公司中,美国共有162家,占总数的32.4%,大大高于任何其他国家。美国不仅在全球大公司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其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50家赢利最多的大公司中,美国占31家,其中前10家中,美国独占7家。
  美国大公司利用其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和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以及完善的经营网络,积极从事跨国经营,力图瓜分和垄断国际市场,这可从美国跨国公司在各主要行业所处的绝对优势方面看出。
  (3)全球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美国居领先地位
  脱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其年增长率高达15%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5倍多。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1990年,全球信息设备制造业产值已达8600亿美元,信息服务业达138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底将分别达到38680亿和25000亿美元。目前,信息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有的发达国家已达40%一60%,新兴工业化国家为10%一20%。
  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从各国每千人中与国际互联网联通的人数来看,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为43.11人;德国居第15位,为5.48人旧本居第22位,为2.20人。此外,美国约一半的个人电脑实现了联网,但在日本,只有3%的个人电脑实现了国内联网,比美国整整落后了5年。
  美国无论是在电脑拥有总量上,还是在电脑普及程度上都居全球首位。不仅如此,美国信息技术产品在全球也最具竞争力。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也一直为美国企业所控制。目前,在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中,美国独占75%的份额,欧洲占20%,日本仅占4.3%。在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多媒体方面,美国的投资最多,人才济济,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环境的便利条件,美国可望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领先的地位。3.美国联邦财政预算赤字削减
  历史上形成的美国政府惯用的“以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已经失灵并带来严重的后果。
  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财政赤字迅猛增长。在里根的第一届任期内,联邦财政赤字总和达5998亿美元,超过1893一1980年间历年赤字的总和。联邦财政赤字的过快增长已日益影响到美国经济的长远和健康发展,因此在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并由里根签署的《债格姆一拉德曼平衡预算法》,提出要在1991年财政年度消灭联邦财政赤字。然而,该法案执行的第一年,联邦财政赤字就创下了2210亿美元的新高。布什上台后继续奉行增加国防开支、减少税收的政策,导致联邦财政赤字扶摇直上。1990一1992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分别高达2081亿。2725亿和2892亿美元。
  美国巨额联邦财政赤字的存在越来越严重地抑制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和长远发展。首先,联邦财政赤字主要是通过政府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发行财政债券来弥补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当财政赤字增大时,无论是名义私人净投资还是实际私人净投资都处于下降状态。第二,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大量发行财政债券会增加社会对资本的需求。当资本供大于求,即储蓄充足时,弥补财政赤字所需资本不会引起利率上升。但在资本供小于求时,财政债券的发行就会引起利率提高。高利率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私人投资信心,阻碍资本的形成。第三,每年巨额联邦财政赤字使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利息负担加重,抑制了政府对更有效率项目和基础性项目的投资。据一些美国经济学家估计,在1979一1984年间,因联邦财政赤字增加引起的政府债务增加,大约给美国经济带来了5700亿美元的投资损失。
  1990年,美国联邦负债总额已达32063亿美元,相当于该年GNP的59%,美国政府为此支付的利息总额高达2064亿美元,约占当年政府财政支出的15%,与当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规模相当。
  鉴于巨额联邦财政赤字的存在已日益威胁到美国经济的增长与长远发展,因此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便立即着手大规模削减联邦败政赤字,形成了以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财政政策。为了平衡财政预算、削减财政赤字,克林顿大胆提出了增税减支的原则。政府增税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在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汽油税和社会保险税等方面提高税率或降低免税标准,实现5年内增加税收2460亿美元。减支的主要内容是:5年内将国家医疗照顾和补助费用削减630亿美元;5年内削减国防支出880亿美元;精简政府机构,4年内裁员10万人,同时将300万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工资冻结一年;削减150多项政府其他开支。
  从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克林顿第一届任期内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好于当初的预期目标。1992一1996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财政赤字从2892多亿美元下降到1168亿美元,降幅达60%,远远超过了当初的50%这一预期数。同期联邦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也从4.9%下降到1.4%,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1998年美国则首次出现财政收入盈余。
  以上这些促成了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低通胀率、低失业率的经济现象的产生。随着这一经济的进展而产生的信息化全球化浪潮,人们由此将它称之为:“美国新经济”。现在这个发源于美国的经济模式已席卷全球,被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研究和效仿。
  四、关于新经济的理论探讨
  新经济的曙光让人们满怀憧憬地期待未来,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理性思考,当许多人在为“新经济是什么产’“新经济的内涵’等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些人因市场、观点、掌握情况的不同已对新经济采取了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与一度兴起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浪潮联系起来,有人因此而提出了疑问:新经济是否存在?新经济到底能存活多久?
  了解这些相左的观点,肯定有助于加深对新经济清晰、全面的认识。
  1.“新经济”真的存在吗:来自“旧经济”的质疑
  (1)关于新经济与经济增长趋势
  就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而言,“新经济论”认为美国经济将持久地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并且GDP的这种增长不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率上升。
  对于“新经济”论者对美国经济增长持有的“乐观主义情绪”,一些所谓的“旧经济学家”们却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并不明朗。
  首先,就劳动生产率而言,目前还没有证据明确显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已经复活。根据有关统计资料,美国私营部门的生产率,1973一1990年只上升了1.玉%,1990一1996年这一数字为1.5%,只是最近几年劳动生产率才表现出了一种加速增长的态势,在1997一1998年头三个季度劳动生产率上升了2.l%,但远逊于美国战后“黄金时期“(1948一1966年)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断言美国劳动生产率25年增长较慢的颓势已被扭转还为时过早。
  其次,就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而言,自1996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确有显著增加,1996一1998年美国非农业企业部门产出增长速度为4.3%,达到“黄金时期”水平。但据此就认为美国经济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新经济”时代的观点还经不起推敲。美国经济1991年陷入衰退期,受到美联储高利率政策的影响,复苏十分乏力,直到1996年以后才开始加速扩张。一般而言,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经济增长趋于缓慢,而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经济增长通常比较快,这种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变化只是反映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不反映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真实状况。所以在比较经济增长时,应设法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或比较不同经济周期的平均水平。如果我们用前几次经济周期中经济扩张最快时期与1996一1998年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最近几年相对快速的增长并没有什么稀奇。比如,1963一1966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7.0%,3.5%,3.2%;1970一1973年分别为61%,3.6%,2.9%。因此,这些反对者认为,美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可能只是经济周期加速扩张阶段的特殊现象,因而其长期增长趋势目前并不明朗。不能因此而断定美国目前的经济是所谓的新经济,更不能说明新经济具有持续、长期的增长趋势。
  (2)关于全球化、信息化与新经济
  一些“旧经济学家”认为“新经济论”过分夸大或歪曲了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他们指出“新经济论”的鼓吹者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是经济“全球化”激活了美国的生产力吗?经济的“全球化”已是人们的共识,对这一点经济学家们没有争论。“新经济论”者认为,经济的“全球化”使竞争在世界范围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了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但“旧经济学家”却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美国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美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结果是市场份额的扩大。新经济论支持者Krugnan(1997)的话恰恰证实了这一点:“美国过去所拥有的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的广阔,但是美国经济的85%,尤其是服务业,却并没有遭到来自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因此“旧经济学家”指出:“全球化”使竞争更激烈,从而激活了整个生产力并拧住了通货膨胀的“水笼头”是不准确的。
  ③“信息化”和IT业的发展是否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深刻地改变了经济。“新经济论”怀疑者急先锋Gordon(199)指出:“与早期的技术创新,如电能、内燃机及生物技术相比,计算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他指出:“电能、内燃机及生物技术革命意味着全新产品和材料的大量供给。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再分配过程中,而不是生产过程中,比如它们能够提高生产者的效用水平(使生产者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轻松的娱乐等)或者只是将广告由报纸移到互联网上而已。”另一位“新经济论”的怀疑者Trghet(1998)则认为,就软、硬件的维护、升级换代、系统的兼容、人员的培训以及对付黑客入侵、病毒骚扰和系统的突然崩溃与设备频繁的更新换代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带来大量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IT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因此,这一次美国经济的繁荣也许与过去一样,只是最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某一阶段,与以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样,对它的解释仍可纳入“旧经济学’的框架之中。
  ③“新经济”真的意味着经济所遵循的规律发生了变化吗?“旧经济学”家认为,“新经济”只不过是传统经济法法则的现代版本。比如:他们指出,计算机和半导体生产技术的进步,允许企业能够以越来越低廉的价格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产品,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为工人装备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因此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供求定理”作用的又一个结果。所以Shapiro和Varban(1999)指出:“技术变了,但经济法则没变。”
  (3)关于新经济与失业率同通胀的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要使失业率降低,就必然会引起通胀率上升,整个6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对此深信不疑。
  然而近年来,美国经济的表现却显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关系,即在失业率持续下降的同时,通货膨胀率非但没有爬升,反而缓慢下行。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步下降,使得“新经济论”者认为即便是在短期内,菲利浦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失效了。这是“新经济”区别于“旧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新经济论”的一个重要论据。
  但是一些“旧经济学家”则指出,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同步下降,并不意味着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及其隐含的政策含义失效。他们对当前美国失业率与通胀率同步下降原因的解释是:近年来美国的‘咱然失业率”下降了,在“自然失业本’下降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扩张,失业率与通胀率就可能会同时下降。但一旦“自然失业率”稳定以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就又会恢复。这又一次说明经济出现的新现象,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学的法则。
  那么导致美国“自然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套用“新经济论”的思路就是: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经济面临国外市场更便宜、更廉价的产品和劳务的竞争,这使美国劳动市场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了源于劳动力流动性不完全的“摩擦性失业”。同时,信息技术的兴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从而减少了源于信息不完全的“寻业的失业”。由此可见,“全球化”和“信息化”使“摩擦性失业”、“寻业的失业”等自然失业人口的减少是“自然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然而旧经济学家们指出虽然造成“自然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新”的,但是对它的分析却是传统的。2.是新经济道是知识经济
  区别事物的不同,最根本的是应了解各自的本质属性。就在新经济浪潮如火如荼之时,许多人同时陷入一种迷惑,这是不是早些时知识经济的新提法呢?新经济与知识经济是两个不同的经营形态还是就是一回事呢?
  回答这一问题当然是应先了解什么是知识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贸易组织明确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来,“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就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个新概念也提出了各种看法。有人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有的学者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还有的认为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处于中心地位,信息代替物质成为战略资源。而著名的经济学家吴季松博士把知识经济定义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些学者、专家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同或一致的,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新经济就是知识型、高科技型、信息型的创新经济,它与知识经济是相融的,相通的。
  所谓知识经济,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言之,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是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应的概念,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集约的配置。所以在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如土地、石油等的占有更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点上讲知识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根本不同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这也恰恰正是新经济的核心实质。
  与前面关于新经济的探讨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本质上相同但表现形式和强调重点略有差别。知识经济更多的是突出强调知识以及智力作为资源的重要作用。
  知识经济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中走出来,走向对自身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因此,知识经济这一概念仅从增长的资源因素对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之间进行了区分。这也许是作为新的经济形态出现的知识经济因其发展时间较短,人们来不及从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对它加以分析和研究,而导致了认识上的狭隘。
  与此不同,新经济的概念则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其“新”之所在,一方面是指动力源泉之新——高新科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从本质上讲也是知识经济技术载体,高新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高新科技产业即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新经济”之新,也包括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以及新的经济环境——全球一体化,因此,新经济是一个从动力源泉到制度到环境的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概念,知识经济只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经济的特征。
  可以这样说,知识经济是新经济的先驱和主架,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延伸和扩展。二者相通并融,从知识和智力作为经济增长资源这一共同点上看,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
  3.是新经济还是信息经济
  当新经济还在含苞欲放时,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信息经济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字眼,新经济与信息经济有没有联系和区别?是不是一种经济形态的不同表达?哪个更符合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哪个更能代表人类社会的时代特征?这都是当今人们关心和研究的话题之一。
  我们知道,最早而且较为系统地提出“信息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和波拉特。他们所提出的信息经济概念和测定,不仅在理论上已形成体系,而且在实践中确实实用,故目前已被全世界广泛采用。随后,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未来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经济”。霍肯认为,每件产品、每次劳动,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在传统的“物质经济”中,总体而言,物质成分大于信息成分的产品占主导地位。而在“信息经济”中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将占据主导地位。物质经济正在向信息经济过渡。美国学者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进一步进行研究,推出了“信息经济”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拉开了在全球范围研究探讨信息经济的序幕。
  这些专家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重工业和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就会提高。在农业、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信息产业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人类的兴趣或需要也将从食物转向精神活动。这种需要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顺序,即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又发展到信息产业(第四产业)。研究者们从社会进化的角度预言了信息将在新的社会形态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为信息经济的诞生,同时也为日后新经济的出现提供了一些理论思考。
  究竟什么是信息经济?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前提下,综合起来可以这样来表述它,“信息经济”是出于对经济的这样一种思考,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有关的,一类是与信息产生和形态转移有关的。这一思想承袭了计维纳的“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这一基本思想。因此信息经济的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性的。严格定义下的信息经济,只包括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处理和流通直接有关的经济活动,这种活动的总和称为信息经济。第二个层次是统计性的,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可以将经济中的各部门、各行业按产业的特质加以划分。这时,信息经济。信息产业和信息业就是同义语了。就一般而言,信息经济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识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的经济。它要求产品中包含的信息比重很大,而物质和能源的比重较小。
  从“物质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对比,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信息经济的理解。物质经济是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它以大规模使用和消耗原材料、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特征是机械化。信息经济则是减少产品和劳务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经济。工业化时期的机械化,延伸了人类的肌肉,而现代化的微电子技术则延伸了人类的智力。例如人造卫星、微型汽车等都由于采用了微电子技术而减小了体积,增加了智能,变得更为实用,同时节约了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了产品成本。信息经济要求把更多的知识信息运用于生产技术,它适用于设计、管理、劳动、维护、运行、消费、市场等环节。它鼓励劳动者和管理人员增加产品价值。因而发展信息经济需要更多的富有智慧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
  毫无疑问,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源动力的新经济,基本上可以囊括信息经济的所有特征。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信息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新经济时代的神经中枢,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正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传递着信息,在使信息成本极大程度地降低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信息相对于物质的比重大大提升。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一样,其内涵的界定,都有其限定和特指。知识经济的概念是从人类与自然界这一主客体的矛盾与冲突中引伸出来一个概念,强调了人类自身的能动性,人类的智力资源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正日益发挥主导作用。而信息经济则是从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三元构成为出发点,强调了经济活动中要素构成的变迁。而新经济是一个综合化的概念,我们很难从单一的角度来界定其丰富的内涵与属性的外延。因此,内涵的全方位、范畴的综合性成为新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说新经济是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有所区别,但本质相通、范畴更广的全新的概念。
  新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必将在新世纪中发挥着独特的重大作用。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与新经济密切相关,是其中的重要支柱,它们的高度发展,将使新经济的特征更突出,作用更显著,将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新经济是一种召唤,它呼唤每个民族扩大视野,锐意进取。
  新经济是一种动力,它催促每个企业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新经济当然也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每个人挑战满足感,在新时代里永不止步,创新新文明。

  ------------------
  图书在线制作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