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这个任务不是普通的棘手。全球的报纸、杂志、出版公司及媒体一定都迫切想知道答案,更不用说各行各业的公司行号了。的确,全球资讯网正在不断改变商业行为的本质,从零售、财务、旅游到观光业,每一个行业的人都必须了解这个新的数位市场会对他们的事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当时的时机尚未成熟。那时候,网路上只有少数几个像样的媒体及行销网站,什么样的经营模式会成功或失败,根本还看不出端倪。所以,我跟巴特勒说,我会回去好好想一想,找个时间再答覆地。 那年的夏天,网景的股票公开上市,然后网路的一切就这样沸沸腾腾地被炒热了。我跑科技新闻将近十年了,从来不曾看过这样的事。于是,我用电子邮件告知巴特勒,我要着手进行该篇关于网路的报导了。 当我开始深入搜寻资料之后,才发现疑问接二连三而来:假如连最成功的网站都不愿意向网友收取费用,光靠广告的收入足以维生吗?如果广告收入是公司主要的财源,那么登广告的人希望网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假如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这一切,那么他们应该要如何厘清?这一点又让我产生另一个疑问:消费者为什么要花时间和网路上的广告互动?这些互动式的广告也算是一种广告吗? 我访问了很多人,包括AT&T及克莱斯勒这类企业的行销人员,《今日美国》与时代华纳这类媒体公司的编辑、广告公司的主管、以及网路新兴公司的经营者。 有一天,我在散步的途中突然想到:现在于全球资讯网上浮现的,不正是一个网路上特有的、以资讯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吗?我相信不久之后,所有的公司、媒体、社会机构、政府单位,以及个人都会上网露脸。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人们滞留在网路上的时间会愈来愈长,而且在这个无限的天地里,人们正用金钱、时间及注意力交换资讯、货品及服务。所以,我们需要找出足以解释这一切的原则,假如网路是一个经济体,那么就应该有所谓的“网路经济学”。 这个从天而降的灵感,使我的报导找到主要的内容架构。我终于写就一篇新闻报导,并发表于一九九六年二月号的《连线》杂志。这篇名为“网路经济学入门大公开”(Advertising Webonomics 101)的文章显然切入一个众人极有兴趣的主题,其受瞩目的程度远超过我以前的任何文章。但是,文章中提到的某些原则让一些人感到不以为然。广告业的主管说我未免太自以为是了,广告业根本不需要重新整装待发。然而,我还是接获上百封的电子邮件,宜于大部分的内容不外是想多知道一点网路经济学的知识。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亲自回覆了每一封电子邮件,并一直与很多读者保持联系。有些一人邀请我到研讨会、公司、及大学演讲。这些读者的回馈说服我继续扩展我在《连线》杂志一文中的观点,并深入探讨网路经济学的原则。 书能付梓,首先当然我要感谢巴特勒,以及《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同时也是以前我在《商业周刊》的同事米歇尔(Russ Mitchel)。因为他们不仅帮我编辑,更一直鞭策我发挥原创力,也感谢我的经理人钱尼(Elyse Cheney)帮助我进行这项计划及找寻出版商。另外,也感谢我的编辑玛利诺(Lauren Marlno)、史迪莉(Kati Steele)、以及百老汇出版公司的团队,在百忙中协助出版本书,另外,我也要向布朗(Lisa Braun)、马可土(Eric Marcus)、唐第(Annette Tanti)、缪春嘉(Chunka Mui)、及史古洛(Rich Schroth)等CSC先锋(CSC Vanguard)的团队致谢;此外,感谢网路科技公司(Webzeit)的史奈得(Anthony Schneider)、音唠机构(Sound Bite Institute)的卡兹(Mark Katz)、哈佛甘乃迪学校(Harvard Kennedy School)的纽曼(Russ Newman)及马克基金会(Markle Foundation)的布江森(Edith Bjornson)及克拉克(Cathy Clark)。还要特别向接受访谈的各方人士致谢,感谢他们愿意贡献出宝贵的时间、想法及洞识。最后,谨向我的父母、朋友及家人致上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对我的爱与支持。 ------------------ 感谢Jacob植字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