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松下指出,人的心性要锻炼得柔韧,才能与大自然圆融调和,才能回复人类应有的幸福。 他看到,徜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飞禽走兽们,看起来总是一副快乐的样子。 有一位猎人说,他曾经烤食过各种各样的鸟兽,结果发现每一种鸟兽,都极富滋养价值,没有发育不良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它们都懂得顺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所致吧。然而,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过着充满贫困、不安与苦恼的生活,有的甚至营养失调,对生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造成如此悲惨境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松下认为,是没有养成与自然调和的生活态度使然。 在这世界上,有不少人认为,惟有借科学的力量去征服大自然,才能造福人类。于是,人类将滨海地区填土,成为海埔新生地,建造工厂之类的庞大计划,就一项接一项地展开了。本来人定胜天的观念,表明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态度,但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在人定胜天的推动下而日益恶劣了。 人们为了改善生活而盖房子、挖矿藏、制造出精巧便利的电器产品,这种成就若是细究起来,其实也是大自然所安排的。人类的思考范围和创造能力,只发挥了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从无限大的宇宙来看,人类所作的工作,真是微乎其微,充其量,亦不过探得了一点大自然的奥秘罢了。人类如果自恃聪明,以为人可胜天,忽视了与大自然的运作配合,那么人类就如一只井底蛙,再怎么创造,也不过是一种局限在狭小空间里的成就。 松下认为,一旦知道此理,在采取任何举动之前,都能谋求与大自然的调合,必可带来无限的繁荣与幸福。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孔子等,东西方两地的古圣先哲,早就阐述过这种理论。然而直到现代,世界上仍然不能完全达到真正的繁荣与幸福。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实践这些教诲,与大自然协调无间呢?松下认为首先要培养一颗率直的心,这样心灵之眼就会启开,就能体会出生活的喜乐,明辨事物的正邪,对大自然作一番清晰明彻的观照。 柔能克刚,这种率直之心,就是所谓的“柔”。“刚”看起来很强,但这是人的智慧所凝聚的,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刚”是要被“柔”所制服的,所以有一种俗语说:“水是随着方圆之器的”。这也是说人的率直之心,就象水一样,是可以融通的,随着不同的状况调整,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有率直心是最大的力量,它真正能掌握住真理,并产生出繁荣、和平与幸福。 但是长久以来,大家接受了抹杀率直之心的教育,人的知性消灭后,要再恢复原本的纯真,就需要花费同等的精力。例如,要达到初段的围棋水平,非下一万盘棋不可;若要达到率直之心的初段,也象下围棋一样,要思考一万次以上才行。如此不尽苦功,将自己的心回复到纯真状态,才能在行为取舍之际,不致违反了大自然的天理。 率直之心,是了解真象使人的本质得以发挥的重要关键,也是人类一切“幸福、繁荣”的出发点,希望各位读者能沉思出其中的道理。 松下曾提出与大自然调合,能带给人类无限的繁荣、和平与幸福,而人们为贫困和不安感到烦恼,乃是由于人们自恃聪明,歪曲了大自然的真理所致的观点。其次又谈到为了了解人生的真象,我们必须培养一颗率直的心,努力去顺应真理,建立一个身心都很充实,适合人类居住的文明社会。因此,率直的心是繁荣、和平与幸福的最基本要件。 率直的心,究竟意味着怎样的一颗心呢?心要如何活动,才可谓为率直呢? 率直纯朴,在日语中的汉字,就是“素直”两个字。素就是“朴素”的“素”,直则是“率直”的“直”,就是中国人的纯朴、纯真和老老实实这些意思。松下认为,以“忠”这个字来解释率直,尤为妥贴。一般人看到“忠”字,很容易联想到忠臣烈士。其实,忠的原意并非如此狭隘。以字形来看,“忠”就是有一条不偏不倚、贯穿的心,也就是左右平衡,绝不是三心两意的心。宛如一个打转的陀螺,因为中心定得很稳当,所以绝不会失去平衡,发生危险。 转陀螺的时候,假如力量不够,陀螺会呈现出摇摆晃动的不稳定状态。只要用对了力量,陀螺就会以一轴为中心,而平衡地转动,这就是“虽动实静”的道理。由于有一条贯穿的中心,所以不会朝左右偏倚,而完全以轴心为准,而对人生来说,若能站在轴心的立场,去看其他任何事物,必能清清楚楚,了然于胸。 松下指出,一般人对“率直的心”的印象,只是老老实实、顺从听话,不论好坏,悉听他人指挥。当然,对人服从,固然也是率直之心的表现之一,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是一种消极的状态,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具有积极性的态度。换句话说,对于事物的真实面,表现出强烈的希望;勇于追求真理,若有错误,必定究明真象后才行动之人,方能称之为有率直之心的人。若不辨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听从,就不是真正率直的心。 日本有句俗语说,率直纯朴的心就象水一般,这句话可以作以下的解释: 1、自己不变,而随着外物调整融通者,水也。 2、经常求取近路,永不休止者,水也。 3、本身保持清纯,而且能洗除污秽者,水也。 4、愈受阻,其势愈增者,水也。 5、洋洋之水,气化则为蒸气,为云,为雾,下落则为雨雪霜霰,凝固则为明镜,且仍不失其本性者,水也。 松下认为,所谓率直的心,恰恰合于上列五项水德,因此可以说率直的心,就象水一般。 某件事是否正当?应该以何种方式行动才好?或者在是非曲直、利弊取舍之间,如何作正确的判断?换言之,能够从别人之言中分辨出好与坏,并不会失信和刚愎自用或感情用事等等,能自然而然使事物的真象,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都要依赖率直的心的运作。 这种率直之心,到达某一种高水准时,不仅能明事理,而且行事、思考都会毫无阻碍,最后能达事物之大成,甚而领悟人生的真谛。 以上谈论的,是率直之心的作用,这种如明镜般,能够烛照是非善恶的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态之一。至于该如何培养率直的心,不能仅凭口头说说而已,必须经常牢记。要培养率直的心,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增加修养及思考,自然会日进又进,渐渐提高自己的修养。松下强调,培养率直的心,必须拿出学下围棋的精神,日日在心里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朝这个方向迈进,才有可能获得率直之心。 每天反省昨日的行事,是否纯正;今日所作之事,是否运用了纯正的心,反省之后,纠正偏差的现象和不率直的态度,才能随时改进。 所谓纯正的态度,也就是不受外界影响的态度。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一旦受到外界的左右,就会陷入偏差,使自己的视野模糊,蒙蔽了事物的真象,离率直之心就会更远。我们除了日日反省,思索是否有偏差之处,并且每日积少成多,逐渐增加修养,一个人的率直的心才能达到较高的程度,他的内心才会一片澄明,没有任何阴暗,才能畅然发挥自己的所有能力。 从人的本能而言,肚子饿了就想吃,口渴就想喝,倦了想休息,这是人的本能之一。但是口渴而不喝盗泉之水,也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 象这样,人一方面具有动物性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具备了善恶正邪等智性的表现。这就是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而且永远不变的,人虽然和动物一样,具有种种兽性的欲念,但是能够顶天立地,超越兽性,仰望整个宇宙的,也只有人类。 基于人的本质,而表现出来的人的行动,也就是“人性”。有时人的兽性较强,有时却是理智战胜欲念;有时沉溺于声色犬马,有时却忘情于诗词书画,可见人性是会因情况而变化的。但是人成其为人的本质则不会改变。人类不象动物,始终只有本能的活动;但也不象神那样,以圆满的理智,贯彻到底。人到底不是神,但也不与猪狗同伍。 环顾今日世界,竟然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在社会上有着崇高地位的人,妄想改变人类天赋的本质,忽视人性的尊严,而强以社会、经济的手段,将人变为毫无意识的物体,造成了极可怕的浪费。 “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政府莫不以使国民生活富足为首要大事。但与此同时提高人的德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只是追求欲望的满足,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应当同时注重人文教育的提高。 松下认为,人性之中,包含有智、情、意三方面的活动,它们会因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发生变化。智会忽高忽低,情会忽厚忽薄,意也会忽强忽弱。智、情、意,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可成为一种重要的枢纽。谋求智、情、意三者的调和,才能提高人性。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智、情、意的运用失当,往往会引起很多烦恼、损失,于是在个人之间以及公司的人际之间,对于智、情、意的调和,就更需深省。 也许常常有人说你太薄情;或者说你徒具聪明才智,却意志薄弱。这些话尽管不动听,但正意味着自己在智、情、意方面,尚未尽到最大努力,应当自我反省。 人的本质是天生的、永不改变的。然而,人性却会因时因地而变化。松下认为由人性发展出来的民族性、国民性,也应加以考虑。忽视国民性的经济、政治、教育措施,会导致国民的不幸。今日日本在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到底有没有考虑到国民性?对于人民大众的人性需求,究竟做到了何种程度?值得三思。 人的生活中,永远脱离不了情,尤其是日本人,特别重情,而且情感非常脆弱。为政者,与其搬出法律条文,例不如试着去了解民众的情感。如果只知玩弄理论,不能使国民心里服气,还谈什么导引人民走上幸福之路呢? 总之,了解彼此的心意,互相调和智、情、意,并进而反映到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人类的和谐,繁荣、和平与幸福的远景,就拭目以待。 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偶尔吃到丰盛美味的菜肴,由于是“偶尔吃到”,所以觉得特别好吃。假如每日都吃,不久就会觉得厌烦,虽然其滋味并无变化。 这是因为人的味觉习惯了美食,所以就不再感觉可口了。因此吃山珍海味,固然是人的幸福,可是给他吃十倍的山珍海味,却不能算是提供了他十倍的幸福。人类的感官就是这样,通过感官所察觉到的幸福,是不太可靠的。 松下觉得,从这个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收入若是另一人的十倍,并不表示他可以比别人奢侈十倍;更不能保证他比别人幸福。人的幸福与否,应有金钱以外的标准。 人类常为金钱而犯罪。可是以更深一层的角度观察,一般都是得到财富以后才犯罪。因为一有了钱,生活奢侈无度,荒淫放纵,就引起了无穷的祸害。这种案例在我们的周围,多得不胜枚举。由此看来,我们不能无条件的赞成钱越多就越好的观点。 一万元有一万元的价值,我们要在生活中,尽量运用金钱的价值,以安康、没有浪费的生活方式,来享受人类尊贵的生活意义。在日本,有所谓“猫与金元宝”之说。这是说猫看金元宝,根本一文不值,只有人类才懂得价值观念,且有能力运用其价值。 但并非人人都懂得运用财富的价值。松下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应该对价值的意义有所认识,并学习妥善地运用财富的价值。有人也许收入只有一万元,但觉得生活很有意义;有人收入数十万元,却觉得缺乏生活乐趣。其中就牵涉到价值观念的问题。 幸福,不是轻易可得的。换言之,能轻易得到的满足,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因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并非那么浅薄,所以,如果幸福轻易可得的话,那么,人类就不需要坚毅的意志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了。 人生的历程,极为复杂多险,必须披荆斩棘,多方努力,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滋味。 松下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人生过程,如果也有气象预报,那克服困难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 打雷和下雨,都是自然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调节生活上有趣的变化。但松下想到,对人生来说,如果这种变化,是有规则又可预期的,那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这种有规则性又可预期的自然现象,有时是非常理想的,因为人们可早作准备,但是,生活不可能象气象预报那样富有规律性。 在人生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期的障碍。面对这些障碍,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求取自己应走的道路,或选择应做的工作。这就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松下相信,人生成功者,即使常常遭遇到不可预期的障碍,但他们能寻求突破的方法,并向自己所定的行程前进,而这正是成功的历程。 松下认为,成功的企业家,是从勤勉中磨练出来的,他们遭遇困境,绝不抱怨。 无论如何,趁着年轻时,养成勤勉努力的习性,即使上了年纪,对一切事情依旧会勤勉努力。这样的人,尽管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努力的人,但他的所做所为,自然会表现出勤奋的特质来。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是一笔很大的资产。 松下以自己为例,在学徒的几年间,由于不得不听从老板的吩咐,勤勉地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所以别人以为辛苦的工作,他一点不觉得苦。 某些事情,松下认为自己是在愉快地工作,而在旁人看来,却认为松下很勤奋,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再进一步说,让青少年养成好习惯,是父母的责任。现在的父母,到底有没有感受到这一份责任?是否在逃避这个责任?一般父母,都认为今日的青少年具有人权,可以单独行动,还是不要多加干涉才好,事实上,这是借此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 松下认为,刀非经锤炼,不能成为名刀。要使青少年成为名刀,应该在其成长阶段加以锤炼,这也是一种爱的鞭策。松下常常觉得现在的父母似乎有不负责任的倾向。也许有些青年,尽管父母没有尽到责任,但他自己仍会自我觉悟,做该做的事情。但对年轻人而言,终究需要父母给予某种程度的指导,敦促他朝一个适当的目标前进。 松下觉得全世界似乎都有依赖他人的倾向,自己出了事,就向政府抱怨,请求补偿,但政府要向谁抱怨呢?同样,他希望年轻人奋发图强,千万不可依赖他人。 松下认为,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我可以获得什么?”而是“我应该做什么?” 中国圣贤孔子(应为“管仲”——编者注)曾说:“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不担忧饥寒,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才能辨别光荣和耻辱、礼仪与规则。 这大概就是古代的一般人做人的态度与原则,也是为政者在施政上的一种基本精神吧。当人民衣食充足时,就能辨别礼节与光荣,社会秩序就能被遵守,如此国家必得繁荣,国民必得幸福。因此,建立一个光明正大、强而有力的政治,使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之所以在二千年后,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含有超越时代、国境的人性与真理。可是,今天的日本,又是如何呢?松下认为,无法适用这句话的情形,似乎很多。与战后物质缺乏的时期比较,现在到处都充满物质,国民为饥饿寒冷所苦的情形,也少得多了。 那么,国民是不是都很懂礼节、守秩序,都遵守社会规范呢?其实不然,今天的日本社会,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礼制紊乱,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事态。 例如青少年犯罪、交通事故等等层出不穷,其他方面也是多得不胜枚举。如此一来,现在的日本,不但不能说是“衣食足则知荣辱”,反倒该说为“衣食足则礼节乱”了。若“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正常状态,现在的情形就是异常的状态了。这种异常可以任其存在吗?当然不可,而且务必要把它恢复到正常状态来。那该如何办呢?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已经这么乱,不容易恢复正常。松下却不以为然。要使异常恢复正常,进而把它提高到“衣食不足仍知荣辱”的程度,当然会很困难。不过,象现在这样衣食充足时,懂礼节乃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由紊乱而恢复正常,也不会太困难。 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国民,都已经发觉现在的状态是不好的。眼看社会这么混乱,而仍不以为然的人,除非他的思想非常特别。 要使今天的社会恢复正常状态,松下向社会发出呼吁。“我们不可以让社会持续这种状态,因为这种状态是不正常的。所以全体国民非共同协力,把它恢复正常不可。只要大家能同心协力努力,必定可以办得到。一旦恢复正常,社会就会繁荣,全体国民也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这是我们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这种恢复社会规范的行动也可以借教育或政治之力来大力推行。 无论如何,松下认为,要使异常恢复正常,务必先自我反省:自己是否有自我中心的想法。以自我中心来思考事物及行动的倾向,近来尤为强大,似乎成为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为政者在认真考虑国家繁荣与国民福祉之前,是不是比较重视自己政党的利益及个人本身的利害关系?因此,在国会很少进行正直至诚并能被国民接受的审议,经常因彼此主张的对立,而发生混乱。 各界的领导者亦然,他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他们所属的领域,以致无法从大处、远处做正确的判断。 对个人也是如此,在所属的公司或社会里,在考虑“我应该做什么?”之前,先考虑自己能从那里获得什么的倾向愈来愈强。果真如此,其公司及社会,势必很难繁荣,个人也很难获得幸福了。 总而言之,为使社会能恢复正常的状态,欣欣向荣,人人幸福,每一个国民,都必须检讨自己对事物的想法与行动,是不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也必须互相勉励,互相提醒。松下提醒我们,只重视智育、体育而忽略德育,将造成严重的人格偏差。 知识在今天说来是很重要的,缺乏知识的国民,以及由此国民所结合成的国家,一定是很落后的,发展也比较迟缓。所以知识科学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即可明白,但是如果只集中在这一方面,是否就是一件好事?松下认为不尽然。 大体上,人类是要由三根支柱来支持的。第一根就是知识,也就是智的教育。 与知识同样重要的第二项支柱,就是体育。一个政治家首先应该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健康的身体。政治的工作,是一种激烈的事务,劳动量很高,所以需要一个强壮的人。不仅是政治家,体育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最近体育很盛行,运动在世界各地都蓬勃地发展,这是奖励体育的一种表现。 因此智育与体育相当重要。但是另一支柱,即德育又怎样呢?它好象不太受人重视。实际上,德育在另一种意义来说,比智育、体育还要重要。在战前,日本的德育还算可以。可是,以战争为转折点,好象思想有了偏差,德育甚至有被人排斥的倾向。但是不能忽视德育这件事,最近好象已逐渐被了解,开始多少有人谈起这些问题。但若从整个社会来看,尚嫌不足,显然三根支柱之中,德育这一根还比较细小,所以我们应当一方面增进智育与体育,另一方面对德育这根细小的支柱,应特别有加粗加壮的必要。 松下认为,真正的道德教育,可以教导人性尊严及人生道理,并能化解一切纷争和暴戾。 日本的每年初春三月,很多少年学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或踏入社会,或迈向高一级学校的大门。对这些有前途的年轻人,松下心里祝福他们。但看到今天日本的社会情况,对他们新的旅途,他仍有一点担心。 回顾日本战后的教育,对智育与体育,可说比战前进步很多。但对德育的问题,则有令人感叹的地方。换言之,现代的孩子知识是学到了,体格也魁梧了。可是人心德育方面的培养,好象比较落后,让人有失去平衡之感。 一个知识并不太高,身体虚弱的人,就算让他做坏事,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如果知识丰富,身体又强壮,这种人做起坏事来,那可不得了,后果一定不堪设想。所以德育应该随着智育、体育的进步而并进才行。然而现状并不如此,所以问题才严重。 日本战后为什么对德育不注重呢?大概是把战争与道德教育联想在一起的缘故,为此,有人讨论起道德教育的是非来。松下认为这种是非论的出现,本身就已经是一件怪事。的确,日本的所谓道德教育,曾经被主战者利用,驱使人民参加了有勇无谋、造成惨祸的第二次大战。日本人曾坚决发誓,今后绝不再重演那样的悲剧。但由此而否定“道德教育”,难道是正确的吗? 松下批评了日本战前的道德教育,他说:“战前日本的道德教育,是错误的。”日本过去的道德教育,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太注重私欲了。就是基于错误的道德教育,才迈入错误的战争,并产生了极悲惨的结果。 如果战前的日本,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松下认为不至于引起那样的悲剧。要教导人们有爱国心,就要教人们爱他人如爱自己,爱自己的国家,同样也要爱他人的国家。如果教导这样正确的道德,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真正的道德教育,要教导的是人性的尊严。德育,教导人性的尊严及人生的道理;智育与体育,是要给人知识与力量,使人生有意义,这样才是教育的本分。所以无论哪一个国家,都需要真正的道德教育,无论哪一种人,也都需要正确的道德教育。 松下认为道德就象“水”一样。人类没有水,是不能生存的。如果说水中含有不洁之物,喝了使人生病,就认为不得了,不能再喝水,禁止喝一切的水,那将是不可想象的。水的价值与效用,绝不能被否定,否则人只有渴死。要紧的是,尽快地除去水中不洁之物。道德教育也正是如此,以前日本的道德教育有所偏失,但不能就此把整个道德教育否定掉,否则就是不了解问题的妄见。 松下并不是主张,因为道德教育是必要的,所以一定要让战前的一套道德观念照旧复活,而是认为战前有错误,所以现在必需树立基于人性普遍本质的真正道德教育,改正过去的错误,并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这是加在社会身上的责任。 如果负有道德教育重责的成人们,以“我们已经过时了”、“我们跟不上年轻人的想法”等等借口,放弃自己的责任,那到底要由谁来教育少年、引导少年?这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松下看到报上说,某市的中学,怕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闹事,要求警察局派警员戒备,东京也有同样的问题发生。看到这个新闻时,松下不能立刻理解其意思。以前说到毕业典礼,警察局长以地方首长和来宾的身分,应邀致辞是常有的,哪会想到在义务教育的中学,举行毕业典礼,还需要为防止暴力事件,而采取警戒措施?这实在是他万万想不到的事。如果,这是发生在集许多性情暴躁之人的特殊学校,也许还不会这样惊讶;就算惊讶,也不会那么厉害。但报导中所说的,发生在义务教育的中学,对此,松下总觉得,好象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劲。 松下相信学校当局和教育委员会,也绝不会认为这种邀请警察之举,是上上之策。因为这样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正因为会出现此类事情,是源于日本教育中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发展不平衡。而战后对于德育的犹豫,不能力行,是引发这种事态的远因。 松下确信,从现在开始做,并不会太迟。我们每一个国民,充分认识正确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认真考虑现在应该做什么,拿出勇气实行该做的事,这是最重要的。 松下认为,成年人有责任再度认真考虑道德教育的必要。如果我们成人们,不能抱有自信、负责的态度来引导青年,那还有谁来引导他们? 希望下一代的少年,真能了解人性尊严,知道人生道理,走完有意义的一生。 假如世界各国都能推行道德教育,战争就不会发生。人类与人类相争的事,也会消失。在这种情形下,才会有真正安和乐利的繁荣社会。 松下认为,作为一个人,在生活上必须多加思考的事情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礼”。 “礼”只有人才有,其它动物可以说没有“礼”的规范。日本的俗语说:“鸽子也懂礼貌。”这只是从人的观点去看鸽子的习性而已,并不真的表示鸽子懂礼。人和动物不同就在这里,因此为了要过真正的人的生活,就不应该失“礼”。当然,自古以来就有人对“礼”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教导和流传。然而,尽管有这么一个“礼”字,竟然还带来了纷争,带来了战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礼的本义,一直没有抓到“礼”的真义。 那么,“礼”到底是什么?松下认为,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以率直的心,去表示感谢或敬爱的态度;说得深刻一点就是:顺应宇宙秩序(真理)的生活态度。 宇宙的秩序也就是天地自然之理,是宇宙根源的力量(可以称为“神”)向人与万物指示的道路。如果顺应宇宙秩序,就是理。人类社会的秩序便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秩序比较起来,是次要的秩序。因此,顺应天地自然之理的生活态度,就是“礼”,这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本。照着这个礼去做,才能打开和平的大道。 松下指出,关于宇宙根源的力量和人的关系,是生命力、心的法则以及物的法则三条线连接起来的,藉此顺应宇宙秩序的生活态度。第一,对生命力的线,也就是向给予我们生命力的宇宙根源的力量感谢;第二,对心的法则的线,也就是对人心与心的交往喜悦、敬爱;第三,对物的法则的线,也就是对物的尊重。因此礼也可以分为三方面来思考。 第一个“礼”,就是以率直的心,对创造人类万物,并使万物活动的宇宙根源力量要有感谢、敬爱与祷告的心意。这也就是宗教,就是信仰; 第二个“礼”,就是以率直的心,互相敬爱、尊重。这就是人伦,就是道德; 第三个“礼”,就是以率直的心尊重物,也就是要好好活用任何东西。这也就是经济。 这样的“礼”不论是对人或对物,都是以创造万物,使万物活动的宇宙根源力量的礼为基本而建立起来的。 象这样去实行“礼”,一定会产生丰裕而繁荣的生活,而不会只是形式虚礼,也不会变成繁文缛节,也就不会产生这样贫乏的社会。因此,要走向真正繁荣的第一步,就是从“礼”开始的。而要彻底了解“礼”就要先明确认识人的本质。假定人象狗或猴子,那一定不会有象人一样的生活。但即使没有严重到这种地步,如果对人的本质有了误解,生活态度也自然会走向错误的方向。 至于要正确地了解人是什么,必须先考虑人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思考人的故乡、人的渊源。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的,而父母又是他们的父母生的,这样一直上溯,就到达人的始祖。而人的始祖是谁创造的呢?松下认为,应该是宇宙根源的力量所创造的,也就是说,宇宙根源的力量便是人的故乡。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父母、祖先,了解自己是与宇宙根源的力量连接在一起的。 既然一切万物都是由宇宙根源的力量创造的,那么人与动物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人类在所有的生物当中,具有最伟大的生命,也就是宇宙根源力量的“代理人”。如果把宇宙根源的力量换成“神”这个字来说明,人就是“神”的代理人,也就是照神自己的样子创造的,好替神去管理人自己以及万物。这就是松下所主张的人生观。因此人会苦恼是不应该的,因为人生下来就由神赋予了繁荣、和平与幸福,这才是人生命力的形象与本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顺利,松下认为这可能是大家没有认清这个本质,并使它在生活中具体化,才会有各样的不幸。而要消除苦恼达到幸福,就要由礼貌开始。 换句话说,“礼”就是导致繁荣、和平与幸福的原动力。若能这样了解宇宙根源力量与人的连接,再进而了解人的本质,并对生来就有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命力,存有感谢的心,这就是第一个“礼”。这也是本来的信仰,由此培养安身立命的心情,带来生活的喜悦。 第二个“礼”是对人的礼。也就是对人的本质要有自觉,并根据宇宙根源力量所给予的生命力,分别以各种方式去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互相合作与帮助。 松下所说的第二个“礼”,是以信仰为基础而产生的人伦。换句话说,是扎根在信仰中而不变的道德。从前切腹自杀的殉节,被看成表现忠贞的美德;但在今天,却被认为是太轻视生命的恶德。这样一来,就会觉得道德标准改变了,其实并不是标准改变,而是称赞殉死本身便是错误,是应该改变的状态,所以今日就理所当然地改变。因为过去没有清楚掌握人的本质,而在道德基础上有错误,所以要以第一个礼做基础,就会产生第二个礼,而这当中的道德是不再变化的。不过,表现第二个礼的方式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不同。比方说航空变得很发达,就可能会产生新的礼貌。但无论如何,只要能正确地把握人生观,站在第一个礼的基本上,即使态度、形式会改变,道德的基准是绝对不变的。 既然这是对全人类的礼,因此不单是对仍活着的人,也包含对故人的礼,诸如对祖先或伟大发明家等人的谢意,都是应该有的,也算是第二个礼。 “礼”自然会有形式上的问题。松下并不要求固定“礼”的形式。也许有人会合手掌,有的会跪拜等等,不管是哪一种,如果不是以信仰为基础而生感谢的诚心,就失去了礼的意义和精神。 第三个“礼”,是对物与自然的礼。也就是对空气、水或太阳有感谢的意念,对动物会有爱护的心情,对机械和器具好好使用。这也是根据第一个礼所产生的,因为,物体也是由宇宙根源的力量创造而活动的。例如:一棵树能顺利地成长,是宇宙根源力量培育的功能。因此感谢物的存在,也就是感谢宇宙根源的力量,也就是每一个人对宇宙给予的东西,要有感谢之意,并充分去活用它们的使命和价值。例如对于一只碗,如果没有一个尊重物体的心态,使用它时就会非常粗暴,容易损坏。假如你滥用一个物体所具有的使命,也就等于杀生了。 松下提到吉川英治所写的“太阁记”。在几百年前的日本,有名的武士明智光春在坂本城自尽前,请求敌将堀监物把主人光秀的家宝,象虚堂的墨迹、珍贵茶壶以及宝刀等等好几样东西保管起来。 明智光春这样说:“如果战败,连天下也会移转,所以象一些茶器、名刀又算什么呢?只是我认为象这些贵重的器物,要用生命才能好好地保护它,才算是他的东西。现在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当然不能属于我了。既然这些是天下的世代之宝,若在战火中消灭了,是国家的损失。而且,我也不愿让后世的人说我输了,要切腹自杀,就不管这些宝刀、名器了。一个人在世上的生命很有限,但这些宝物却应该永久地存留下去。” 这个例子充分表明了光春对物品“礼”的态度,更显示了尊重物体、爱护物体的人格。 以上可以说是对于礼的基本想法。许多人说到“礼”往往以为只是人与人间的关系,因此忽略了精神方面,也忘了基本根源,而只注意到形式而已。因此,松下在这里作了特别彻底地剖析。 松下认为,若要期待青出于蓝,必须先从“教养”着手,也就是顺应个体的特性去修养、启发。 日本有一句俗语说:“百日的说教,一个屁就完了。”意思是说,不论你说怎么样的大道理,如果这个人并没有养成在身,就毫无用处。即使是再小的事情,只要这个人能养成在身,切实实践,则比一百个说教更有力量。 松下曾经谈过理想社会应有的三种礼,但对于这三种礼貌仅仅是了解也不行,一定要切切实实地去实践这些礼的本义,有效地运用,而这种实际去做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教养。古时候就有圣贤谈过“知行合一”;为了要“知”则要研究,为了要“行”一定要有教养。 提到教养,就会令人想到孩子们的教养。但是不是只要考虑到孩子的教养就可以了呢?松下认为我们成人应该比孩子们先有教养才行。日本学者见原益轩说:“父母如果太随便,过分宠爱子女,做子女的就不怕父母,变得随便放纵。如果做父亲的谨言慎行,作很好的榜样,那么子女也会谨慎有礼,懂得孝顺。子女贤德或不教,多半是父母教出来的。”最后一句话真是一针见血。 古时候有武士的教养、士人的教养、商人的教养,还有学校、公司的教养等等,都分别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矩。而根据这些自古传下来的规矩,培育了一代一代的日本人。因此日本很自然地承袭了武士道、商道,或者校风、公司风气等,而确立了社会秩序。不仅如此,在家庭也有家主,根据他的人生观建立所谓的家训,来传授子女该有的教养,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当然,对于这种做法,或许会有各种批判,认为这太封建了,或是太形式主义。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可能是因为失去了教养的本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军队。仅仅注意到形式而失去精神的教养,只会歪曲人性,使人陷入极端。这只要看看日本从前军队的末路,就会充分了解的。不仅如此,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所谓门风的冲突而成了婚姻极大的障碍,这也是失去了精神,仅注意表面的教养所致。所谓教养或家教,是为了使得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做的,所以要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天分去发挥,才能做到真正的家教和教养。 听说美国人对子女在十八九岁成人之前,要求特别的严格。比方说:小孩子跌跤了,做父母的绝不去拉他起来,孩子再怎么哭叫,也要等小孩用自己的力量爬起来。这种家教,就会使孩子们自然养成自主独立的精神,不靠别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打开自己的道路。当孩子成人之后,做父母的就几乎不去干涉他们,因为他们这时已经有独立判断的力量,因此,让他们自由决定自己的言行。 在成人之前,严格管教;到了成人之后,就让子女自由行动。松下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得当的家教,虽然严格,也并不象日本的母亲那样常常严重地打骂小孩,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扭曲他的本性。真正的家教是要使子女能充分发挥天分,使他们能自觉宇宙所给予的生命力。因此这种所谓严格的家教,实际上并不严厉,而是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做的。 孩子们都象一面明镜似的清纯自然。如果只为了顾虑形式,而勉强把子女塞入固定的模型里,就会变得扭曲不自然,反而会生出反抗。日本学者中山昌礼曾经说过:“现在的老师教学生,都好象将他们拉入自己狭隘的范围里面,并不是引导孩子们去发挥他们的长处和天分,由于要孩子们都象他自己那样,所以不可能产生超过老师的人才。比方说栽培花草,照自己觉得好看的样式去修剪枝叶,修成了一个形状,看起来好象非常美观,但枝叶原本的生命,都被剪断了,这并不是真正的栽培花卉。教人也是如此,如果随着老师自己高兴去设置规条,拿自己的专长去限制支配小孩,根本就不可能造就出人才。” 近来也有人主张说,教养是违反人性的,所以应该排除它。松下指出,这些人恐怕对教养有错误的认识。真正的教养、身教,只会发挥、提高人性,绝不会去扭曲它的。为了要栽培树苗,就需要支撑树苗的副木;为了使这棵树苗挺直而顺利地成长,也需要副木,否则树苗无法以自己的力量坚实地站好。如果不去管它,就会遭到风吹雨打而变成弯弯曲曲的样子。但等到树苗能以自己力量成长时,自然就不再需要副木了。 因此,教养不但不会违反人性,而且是为了保护人性,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教养。 在教养很好的家庭,会产生有为的子女;在学校会产生优异的人才;在公司一定会产生优秀的员工、产品与成果。日本在战败之后,往往容易忽视这个自古传袭下来的教养。所以,应该重新加以反省,更正确地去认识,使每一个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有实行教养的风气。惟有这样,才能早日实践礼的本义,产生身心都丰裕的繁荣社会。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